首页 > 1905年 > 1月24日 > 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恽逸群出生

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恽逸群出生

浅草 2015-12-09
\

恽逸群
  1905年1月24日,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恽逸群出生。
  恽逸群,中国文化、新闻界的杰出战士;恽逸群名钥勋,江苏武进(今常州)人;1905年1月生,1921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因家贫辍学;1925年参加国民党;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他投身新闻界,先后在上海《立报》、香港《生活日报》、上海《导报》、《译报》任编辑、总编辑等,并参与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建国后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总编辑兼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1955年因所谓“潘、杨事件”被捕入狱,备受迫害折磨,1978年12月含冤逝世,终年73岁;1980年始获平反昭雪,1982年恢复党籍和名誉。
  恽逸群(1905年—1978年) ,原名钥勋,字长安,逸群。1905年1月24日生,江苏阳湖上店镇寿山村(今武进马杭乡)人。
  4岁入私塾,15岁进常州东吴第五小学中学预备班。16岁,入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修科。18岁,在无锡电话公司当练习生。20岁,回家乡任小学教员。五卅惨案中参加国民党,任武进区、县党部常委。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家乡坚持地下斗争。以家中田产抵押,创办逸仙中学。任中共武进县县委常委。1928年任中共武进县委书记,被捕。出狱后组织农民协会。10月,任中共宜兴县县委书记。1929年,在上海开办沪西外语补习学校,8月去浙江,在省立湘湖乡村师范任教。1930年,任中共萧山县县委书记、中共浙江特委秘书长。回家乡,在乡村师范任教,在灌云响水口中学任教。1932年8月,又到上海,进新声通讯社任记者,从此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2月,与陆诒等编辑《记者座谈》周刊。1935年8月,参加上海《立报》,先后任编辑、评论记者、主笔。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立报》迁往香港,改任上海《大美报》编辑。1938年,任《导报》副刊编辑、副总编辑、总编辑。同时兼任《译报》总编辑。还为《华美晨报》、《大美报》、《循环报》撰写社论。1939年9月,去香港,任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编辑、主任。与郑森禹合办《二十世纪》半月刊,发表《吴佩孚评传》;兼任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教授。香港沦陷后,1942年,经韶关、金华回上海。从事中共地下党的情报工作。任上海编译社社长、《中国周报》主编,撰写《中国内幕异闻录》。1943年,为《新中国报》撰写星期专论。1944年,他在袁殊创办的建文出版公司,任编译所所长。被日本宪兵队以“共党嫌疑”逮捕,因无证据,八个月后释放。
  日本投降后,到华中解放区。继范长江后接任《新华日报》华中版总编辑,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及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1947年2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政治秘书,兼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1948年在山东《新华文摘》上发表《三十年见闻杂记》,后改名《蒋党真相》。1948年8月,任济南新民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公布43名战争罪犯名单,凭记忆连夜写出战犯的简历,各报竞相转载。
  1949年5月,在上海主持接管《申报》和《新闻报》。任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兼华东新闻学院院长。1950年,又兼任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
  1952年,被错误地停职检查,开除党籍(其原因为1951年因报纸漏登一则斯大林致毛泽东的贺电而被撤职,张春桥顶替其职位)降为华东新闻专员办事处秘书。
  1953年,调北京,任新华辞书社副主任,新华地图社副总编辑。1955年,筹建古籍出版社。5月,因潘汉年冤案株连被捕,关押十年半。1965年,被派到江苏阜宁中学图书馆管理图书。
  “文化大革命”中成为“专政”对象,从事重体力劳役,积劳成疾。仍将馆藏万种图书分类编目,装订修补。逆境中写下有胆识的极为精辟的《平凡的道理》、《也谈儒家和法家》等论文。
  1973年8月,他在写给老朋友胡愈之的信中,为十八年来的变故而感慨,为金仲华、范长江、孟秋江等的自杀而愕然。虽然他自己的遭遇非笔墨所能形容,但他却庆幸自己“既未抑郁萎顿而毕命,亦非神经错乱而发狂。”他说自己平生以“不为物移,不为己扰”自律,经过二十年检验,没有背弃这一承诺。
  1976年“文革”结束后,71岁的恽逸群以老病之躯几乎是乞讨进京申冤,但是无人闻问。1978年,他再次进京,才见到胡耀邦。胡表示一定为他的冤案昭雪。中组部根据他本人的意愿,先将他安排到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金陵百日”,他垂暮之年、病弱之身,却热情未减,试图完成“三十年政事见闻实录”,修改《蒋党真相》。可惜天不假年,这年12月10日晚上9时他在南京中医院与世长辞了,终年73岁。
  1980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先后撤消1965年的判决,宣告恽逸群无罪,这时离他去世已一年零四个月。
  1982年上海方面撤消1952年对恽逸群开除党籍的处分决定,恢复他的党籍。
  1984年4月,公安部宣布为他平反昭雪。
  赵朴初先生曾在视察天宁寺时作诗云:"心持半偈瞿秋白,西游纪实恽逸群”,给予恽逸群极高的评价。
  恽逸群,著名新闻学家、文化学者;原名钥勋,字长安,一九零五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江苏省武进上店寿山村。先世六代业医,其父毓思转入仕途,急公好义,闻名乡里。
  逸群五岁进私熟读书,八岁读完“四书”,九岁读“五经”自学《史记》、《二十二史约编》。十一岁时,他独自寄宿离家八里远的另一私熟就读。二年后,他先后两次与“文社”的数十名私熟先生会文(作文比赛)且总是第一个交卷,均名列第一。翌年,常州城里有名的“三益文社”举行会文,参与者是二百余名塾师和中小学教师,并由“江南才子”名进士钱振鍠评卷,他的成绩亦名列前茅。从此,他在全城文人中崭露头角。十五岁时,他经《常州日报》社社长恽丁戊介绍入常州新文化运动主将毛槎任校长的洋学堂读书。十六岁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因家庭衰落,经济困难,一年后被迫辍学到无锡谋生。工作之余,阅读《社会科学概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等进步书籍。不久,他结识武进同乡、中共无锡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的杨锡类和共产党员陈叔璇,常在一起研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和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议论国事。
  一九二四年冬,恽逸群遵母嘱回常州与刘寒枫结婚。翌年夏,在“五卅”运动影响下,毅然只身去上海参加反帝斗争。后经同乡恽雨堂介绍加入国民党,并接受回常州发展国民党党员的任务。回常州后他在家乡上店胥城寺(即龙潭庵)创办上店小学,并以学校为活动据点,宣传“三民主义义”,发展国民党员。经数月努力,在城乡建立国民党区党部十七个,并成立了国民党县党部。八月,经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侯绍裘、乔心泉(两人既是国民党员又是共产党员,后被国民党杀害)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七年三月,恽逸群与常州国共两党其他领导人一起日夜忙碌,具体部署迎接北伐军进常州。二十日下午,他带领工人、市民、学生三千余人,高呼“打倒列强,消灭军阀”、“铲除土豪劣绅”等口号出城迎接北阀军进城。两党在体育场召开欢迎北伐军万人大会,恽逸群致欢迎词并庄严宣布他起草的铲除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内容的《市民十大要求书》。会后,为实现十大要求,他派共产党员杨锡类任县警察局长,收缴 “商团”枪械,武装工人纠察队;发动各行各业成立工会,开展保障工人正当权益斗争;农村成立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税斗争;妇女成立妇女协会,提倡男女平等,并在城乡开展禁烟、禁赌活动。同时,接收几家反动报纸,创办《民国日报》。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形势突变,共产党转入地下斗争。为隐蔽、集聚革命力量,恽逸群把乡下家中七十亩田地抵押,得款一千银元,并借款数百元后在市药皇庙内(现中山门小学)创办逸仙中学,聘请国民党左派陈一梦任校长,推国民党右派李渺世为董事,以作掩护。聘曾任中共无锡独支书记的杨锡类为总务主任,自任训育主任。十八位教员中有共产党员六人,学校中共支部书记由他秘密兼任。一九二七年九月,中共武进县委正式成立,恽逸群担任常委、宣传部长。
  翌年春,中共武进县委在上店寿山村恽逸群家召开常委会议,会议决定恽逸群任县委书记。不久,他被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后调任中共宜兴县委书记。一九二九年三月,调上海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是年夏,受中共江苏省委派遣,携妻带子赴浙江,任中共萧山县委书记。不久调任中共浙北特委秘书长。为恢复党的地下组织,他整天整夜工作,其妻刘寒枫为负担家庭生活在学校代课,无暇顾及五岁的儿子则竞,爱子终因患白喉未及治疗而早卒。
  一九三二年八月,他以记者身份作掩护到上海从事革命活动。先后任新声通讯社,《立报》,《生活日报》编辑、主笔并与袁霄逸、陆诒等举办由范长江、夏衍、石西民等数十人参加的定期(每月一次)记者座谈会。不久,他在《大美晚报》上开辟《记者座谈》专栏,抨击新闻统制政策,呼吁新闻自由。他与沈钧儒、陶行知、邹韬奋等著名爱国人士联名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杨潮、范长江、徐迈进等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亲任总干事兼秘书主任。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午夜,国民党当局秘密逮捕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史良七位救国会领导人,恽逸群得知消息后,以巧妙的曲笔和标题当晚就写成消息,第二天见报后立即轰动全上海、全中国。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人心惶惶,时局蒙胧。他对国内国外形势深入分析后,在他为《立报》撰写的评论中毅然提出论断:西安事变有和平解决的可能,中国决不会成为“西班牙第二”!几天后这一预见得到证实。从此,《立报》评论被认为是舆论界权威而受到国内外报刊重视,驻上海的塔斯社奉命逐日把《立报》的评论用电报拍回莫斯科。对如何取得抗战胜利,许多人为节节败退的局面而失望。他在《立报》的评论中对必须坚持持久战,采取游击战术,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鲜明见解和精辟论述,以鼓舞军队和民众的抗战信心。
  上海沦陷后,他奉命留在敌后进入挂美商招牌的《大美报》任编辑,同时又在用英商招牌出版的《导报》、《译报》分别担任主笔、总编辑,每日为两报撰写评论外,还为《大美报》、《华美晨报》组织全部社论。在此前后,他经常与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潘汉年、冯雪峰、刘少文约会,密谈党的最新指示,分析国内外形势,挑起上海宣传舆论重担。他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中坚持战斗,曾被国民党当局列入暗杀黑名单,但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处,夜以继日地工作,使沦陷区民众在黑夜中看到光明,听到共产党的声音。
  武汉失守后,汪精卫发表鼓吹投降妥协言论,恽逸群立即在上海《导报》发表《异哉汪精卫之言》一文,揭露汪精卫的汉奸嘴脸。这是全国第一篇声讨汉奸汪精卫的檄文,赢得了广大读者和国内外舆论的高度评价。日伪特务又将他列入暗杀黑名单前列,奉命对他绑架暗杀。但他一身凛然正气,视死如归,始终坚守岗位。
  一九三九年六月,共产党通知他转移到香港,主持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工作,并编辑《二十世纪》杂志。在此,他撰写了许多文章,把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根据地斗争情况及时传播到世界各地。当时,国内许多民主党派成员和进步人士因避迫害而云集香港。他根据党的指示,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一九四一年五月,他和茅盾、邹韬奋、范长江、金仲华等九人联合发表《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痛斥投降妥协派的阴谋和对进步文化人士的迫害。香港被日军占领后,他重返上海,打入《新中国报社》和日本特务机关“岩井公馆”,在潘汉年的领导下,为共产党收集许多重要情报。
  一九四四年十月,被日本宪兵逮捕,备受酷刑,于日本投降前获释。后奉命赴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等新闻机构领导工作。一七四七年任中共华东局政治秘书,代理宣传部长并兼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和《大众日报》总编辑、社长。他经常与新四军政委陈漱石,军长陈毅一起研究、讨论华东局的重要问题。
  恽逸群知识渊博,对中外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典故、人物如数家珍。他文思敏捷,日写数千言,下笔如神。夜间,多家报社派人到他处取评论文章,他总是叫来人稍坐,一挥而就且无需修改。他惊人的记忆在新闻界可谓首屈一指。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新华社公布国民党四十三名战犯,他全凭记忆,几个小时就写出了每个战犯的别名、籍贯、年龄、派别,第二天在报上发表,中共领导人和新闻界称他为“活字典”、“百科全书”。他对中国近代史有深入研究,曾出版《外蒙问题考察》、《抗战国际知识》、《吴佩孚评传》、《杜月笙论——从一个人看上海社会和中国政治》、《中国内幕异闻录》、《蒋党真相》等著作和后来出版的《恽逸群文集》均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他对中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除发起成立新闻学会、新闻协会外,为培养新闻后备力量,他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先后在香港、苏北解放区和上海等地创办和主持了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华东新闻干部学校、济南新闻学校、华东新闻学院等八所新闻院校,并亲任校长、院长,亲自编写讲义,亲自授课。根据他讲稿整理出版的《新闻学讲话》曾是新闻干部业务学习的重要教材。
  一九四九年春,他随军南下,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社长、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等职。同年九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参与选举政府领导人。
  他为人坦诚,谦恭,平易近人,乐于助人,而自己生活俭朴,一世清贫。他秉性刚直,原则性强,对上级工作能及时提出建议。在华东局的多次会议上,对华东局书记饶漱石认为正确的政策性问题也敢当面提出不同意见,对错误的东西从不随声附和。他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大公无私,嫉恶如仇的思想作风曾博得陈毅等多数人的敬佩和赞扬,但亦为个别领导所不容,以致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受严重的打击报复。在不准申辨的情况下,被无限上纲,遭撤职和开除党籍处分。
  一九五三年三月,调北京任新华辞书出版社副主任,并主持新华地图出版社工作,同时兼任古籍出版社筹备处的筹备工作。
  一九五五年,潘汉年和杨帆蒙冤被捕,他受牵连入狱。经一年半时间侦讯,查明与所谓的“潘杨事件”无关,但仍无辜羁押九年。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最高法院遂判他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力三年,不发判决书,不得上诉。十二月八日释放时严嘱“不得对任何人透露被捕经过和判决书内容。遂发配苏北阜宁县中学图书馆当管理员,每月生活费三十七元。
  不久,“文化革命”开始,成年累月地挨批,罚做力所不及的劳动,终因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哮喘和肺气肿,且无人照料,但他没有頺丧,没有畏缩,仍怀着坚定的信心,对国计民生问题向中央提出建议:“文化大革命怪论层出不穷,忧心如捣……终不甘心也不忍袖手旁观……”。
  他读了林彪为《毛主席语录》作的《再版前言》深感不安,在给中央某领导的信中指出:“武器(指理论)可以杀敌人,也可以杀朋友,杀自己兄弟,也可以自杀……”他对“四人帮”搞个人崇拜十分反感,一九七三年他在《平凡的道理——略谈个人崇拜》一文中指出:“凡把国家最高领导人神化的,必定有奸人弄权,篡夺权力。
  ”粉碎“四人帮”时,他已七十二岁,苍老衰弱的他曾长住常州二姐恽荃家。他计划在有生之年分门汇编《中国社会史资料》,计划撰写《民国史话》并将《左传》、《史记》译成现代语。
  他受上海辞书出版社委托,日夜为新版《辞海》(古代世分册)写了三百多条三万余字的修改意见,后全被采用。一九七七年四月,他去上海与阔别数十年的旧友、同事相叙,当《人民日报》大批判组人员知道深谙江青、张春桥历史的恽逸群在上海时,对他作了专题采访。
  不久,《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批判“四人帮”的长文,文章内容就是根据恽逸群的谈话写成的。同年六月,他拄着拐杖,回到已离开几十年的家乡上店寿山村拜访乡亲,小住月余。他把当时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农民疾苦、收入低微等所见所闻秉笔直书,写了一封长信给中央主管财经工作的邓子恢。
  一九七八年四月,他去北京,受到胡愈之、夏衍、黎澍、孙冶方、梅益、姜椿芳、郑森禹、陈克寒、徐迈进等数十位旧友的热情接待,受到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的亲切接见和热情慰勉,并说“你的冤案平反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先工作再说。”即在平反报告上亲批:“此案必须平反。”谢冰岩要他留北京主持新闻研究工作,姜椿芳要他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胡乔木认为他对近代史的知识丰富,要他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从事近代史研究。中组部随即为他办理调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的手续。他在南京工作仅三个多月,终因旧病复发,乏人照料,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晨溘然长逝,终年七十四岁。
  一九八零年四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分别宣布撤消对他的判决,宣告无罪,给予平反。
  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共上海市纪委作出复查结论,并经中纪委批准,撤消一九五三年给恽逸群开除党籍的处分决定,恢复其党籍。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三日,公安部又宣布一九五五年后恽逸群同志受到了错误的审查处理,蒙冤二十余年,应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同年五月十二日,举行恽逸群骨灰覆盖党旗仪式,宣读长篇悼词,新华社和各大报都发表了消息或悼念文章。
  综观恽逸群的一生,他身上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忧国忧民的优秀传统,更凸现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爱国爱民、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恽逸群学识渊博,观察敏锐,才华横溢,文笔犀利,尤其是记忆过人,人称“活辞典”,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出版工作者。
  生前著有《新闻学讲话》、《外蒙问题考察》、《抗战国际知识》、《吴佩孚评传》、《中国内幕异闻录》、《蒋党真相》等。
  后人编有《恽逸群文集》、著有《恽逸群传》等。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