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62年 > 1月27日 >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仕俊逝世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仕俊逝世

浅草 2015-12-11
\

  扬振宁(左)和马仕俊(右)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仕俊于1962年1月27日在悉尼逝世,终年48岁。毕生致力于理论物理基础理论的前沿探索研究和教育工作,主要从事介子理论和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并做出重要贡献。
  马仕俊,四川省会理县人,1913年生于北京。1931年人北京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34年北京大学颁发杨莲府纪念奖学金,授予学习成绩优秀的三名学生每人奖学金120元,马仕俊由于学习优异突出而在其列。1935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马仕俊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录取为研究生,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于1936年发表了他最早的关于氦原子双激发态变分波函数的计算和关于氦原子双激发态谱线观测的两篇学术论文。1937年1月马仕俊获北京大学研究生助学金,由于成绩优秀,获得最高额度每学年500元。
  1937年马仕俊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英国,入剑桥大学,成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W.海特勒(Heitler)的学生,研究介子理论,1941年获博士学位。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仕俊回到国内,受聘于北京大学。从1941年到1946年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在极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仕俊于1946年到194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47年到1949年在爱尔兰都柏林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到1951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核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1年到1953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国家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53年美国多个单位邀请他去工作,他不愿意面对美国移民局对待东方人所采取的敌视的、有时甚至带侮辱性的态度,拒绝了这些单位的邀请。后接受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邀请,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理论物理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马仕俊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将自己精力的大部分献给了理论物理基本理论的前沿探索,一直把自己研究的领域集中在理论物理探索的主流方向上。他从事粒子物理理论和量子场论的研究,主要致力于介子理论和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近40篇。
  1937年马仕俊到英国留学时,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提出刚两年,介子理论的探索研究是当时粒子物理理论探索前沿主战场之一。马仕俊从这时起在介子场论理论及其场论方法等重要前沿领域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对介子理论中氘核的光磁蜕变及其磁矩、原子核的静电偶极矩、质子对库仑定律的偏离、质子与中子的受激态、以矩阵法对介子散射的计算、在辐射阻尼影响下带电介子的散射及其相对论性公式、散射问题中积分方程的近似解等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有相当一批工作是在国内西南联合大学工作期间极其困难条件下进行和完成的。
  1945年起,马仕俊对量子场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1946年,马仕俊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工作,那时W.海森伯(Heisenberg)的S矩阵理论对物理学的重要影响刚刚开始,马仕俊首先发现了S矩阵的著名的多余零点,这是S阵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进展。1949年他在都柏林指出E.费米(Fermi)处理量子电动力学方法的一个困难,从而导致一年后重要的古普塔—勃洛勒(GuPta-Bleuler)方法的产生。除了这两项对量子场论理论前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贡献外,马仕俊对S矩阵理论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辐射的相对论性量子理论、真空极化理论、正电子理论中的真空极化、纵向电磁场的量子理论、推迟势的相互作用及其边界状态、相互作用表象及束缚态理论、运用正则变换于研究散射问题方法、幺正算符的幂级数展开式、量子场论中的因果函数和因果条件、量子场论中的因果律、三维转动问题、相对论性的多普勒效应等,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关键词: 马仕俊 物理学家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