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859年 > 2月19日 > 瑞典物理化学家、电离理论的创立者阿伦尼乌斯出生

瑞典物理化学家、电离理论的创立者阿伦尼乌斯出生

企鹅圆滚滚 2015-12-31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1859年2月19日,瑞典物理化学家、电离理论的创立者阿伦尼乌斯出生。
  人物简介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17岁时入乌普萨拉大学,主修化学。1878年毕业后留校。后去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学习测量溶液电导,准备博士论文。1884年回到乌普萨拉大学申请论文答辩,答辩后论文评为4等(有保留地通过),他无资格任乌普萨拉大学讲师。当时只有著名的化学家W.奥斯特瓦尔德支持他的观点,并亲自到乌普萨拉会见他。他因此才能任讲师。1885年他在奥斯特瓦尔德实验室工作约一年,1886~1887年在维尔茨堡继续研究溶液电导实验。1891年阿伦尼乌斯任瑞典皇家工业学院讲师,4年后任教授,1895年任院长。1905年任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0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1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1927年10月2日逝世于斯德哥尔摩。
  主要经历
  1859年2月19日生于乌普萨拉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1876年考入乌普萨拉大学化学系。
  1878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不久到斯德哥尔摩准备博士论文。
  1884年以《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论文申请博士,答辩后评为有保留通过的四等。这几乎使他失去担任乌普萨拉大学讲师资格。只是在德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慧眼独识下,支持他的观点,亲自到乌普萨拉请他到德国里加大学任副教授,这迫使乌普萨拉当局同意聘他为该校讲师。
  1885年到奥斯特瓦尔德实验室工作。
  1891年担任瑞典皇家工业学院讲师,
  1889年升教授,1895年出任该院院长。
  1905年任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190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1911年选为本国皇家学会会员。
  1927年退休。
  1927年10月2日卒于斯德哥尔摩。
  主要成就
  阿伦尼乌斯是电离理论的创立者。解释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电解分离的现象,研究过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得出著名的阿伦尼乌斯公式。公式可推算出温度升高10度,化学反应速度约加快一倍,这使化学动力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奠定宇宙化学研究的基础。
  阿伦尼乌斯在化学上贡献有:提出电离学说,认为电解质溶于水,其分子能离解成导电的离子,这是电解质导电的根本原因,同时溶液愈稀,电解质电离度越大。电离学说是物理化学上的重大贡献,也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而解释溶液的许多性质和溶液的渗透压偏差、依数性等,它建筑起物理和化学间的重要桥梁。
  阿伦尼乌斯还提出了等氢离子现象理论、分子活化理论和盐的水解理论。
  阿伦尼乌斯同时提出了酸、碱的定义;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反应热的关系等。由于阿伦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著作:《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免疫化学》、《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
  阿伦尼乌斯除了化学外,在物理学方面他致力于电学研究,在天文学方面,他从事天体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他在1896年发表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的影响”的论文,还著有《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在生物学研究中他写作出版了《免疫化学》及《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书。作为物理学家,他对祖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亲自参与了对国内水利资源和瀑布水能的研究与开发,使水力发电网遍布于瑞典。
  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
  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是阿伦尼乌斯依据电解质溶液依数性和导电性的关系提出的电离学说。主要内容有:由于溶剂的作用,电解质在溶液中自动解离成带正、负电荷的质点(离子);正负离子不停运动,相互碰撞又可结合成分子,所以溶液里电解质可能只是部分电离,电离的百分率叫电离度。在直流电场作用下正负离子各向一极移动,电解质溶液能导电就是因为离子的这种运动。根据电离理论,阿伦尼乌斯认为凡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H+的物质叫酸,能电离产生OH-的物质叫碱。他的酸碱观点是建立酸碱理论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展。
  阿伦尼乌斯方程
  阿伦尼乌斯方程(或公式)是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适用于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甚至某些非均相反应。指从化学动力学中用于描述反应活化能、温度、反应速率常数之间关系的方程式。
关键词: 尼乌斯 阿伦 瑞典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