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71年 > 6月1日 > 美国思想家、基督教现实主义奠基人雷茵霍尔德·尼布尔逝世

美国思想家、基督教现实主义奠基人雷茵霍尔德·尼布尔逝世

彼岸花开 2016-07-08
范德萨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思想家,是新正统派神学的代表,是基督教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和活动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美国社会,是美国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于1971年6月1日逝世。
  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和社会思想家。新正统派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蒙哥马利州赖特城。在埃尔姆赫斯特学院、伊登神学院和耶鲁神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15年至1928年在底特律工业区任牧师,表示同情工人和支持社会主义运动。1930年与社会党决裂而加入民主党。1928年至1960年任纽约协和神学院教授。1954~1955年任美国加拿大神学教育研究会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主张对法西斯德国作战。其著作主要有《道德的个人和不道德的社会》、《人的本性和命运》、《对基督教伦理学的阐述》等。莱因霍尔·尼布尔早期神学观点近于自由主义神学,后期则批判自由主义神学关于神和人的合作可以把世界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的观点。尼布尔指出,神的本质是人的真正本质,社会中的人与自己真正的本质格格不入,并处于无法克服之中。从人性恶论出发,尼布尔认为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是人性自私邪恶的自然表现,是人作为有局限性的受造之物的形象;而指出个人从上帝得来的形象具有自由,超越国家、民族、社会,甚至超越历史和宇宙;人既自私邪恶,又绝对自由,两者加在一起,因此人不能不犯罪。人的一切活动,一切社会组织都沾染着罪恶,罪构成为世界;因此,尼采的非道德论在他看来是天经地义的,谈不到任何善恶标准,所谓道德无非是主观权衡选择去犯较小的罪而已。他指出:“总的说来,坏人并不比好人真的坏多少,他们不过是得到了为非作歹的机会。“尼布尔指出,人既然一切行为都“负有罪孽“,而且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恶,甚至连宗教也“不能使任何一个行为(即使是最好的行为)摆脱罪孽感“,所以,人根本无法完成真正道德的要求。他又说:“人的志向越高,随之而来的罪恶要求也就越多,……人们可以通过承认自己无法达到罪恶要求的办法而使自己从这种罪恶要求中解救出来。“
  尼布尔通过重新唤起人们对基督教传统教义,尤其是原罪理论的注意而扭转了当时充斥美国神学界的乐观风气,使美国神学能够在到来的危机中得以继续发展。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伦理学影响了一代神学家和政治家,后来更是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哲学依据。
  他的人类学被认为是20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人类学的最大贡献。除学术活动以外,尼布尔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把自己的思想直接转化为现实力量。终其一生,他建立或参加了至少一百多个组织,创办了多种刊物,成功实现了基督教和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对话。
  他所著的《人的本性与命运》(以下简称《人性》)一书,是名著。该书由谢秉德先生译成中文,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它是三十二卷本的《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的最后一本。
  《人性》)一书的基本结论是:“对人性的解释方面,基督教信仰比其他古典或现代学说更重视人的灵性,但对人的德性的估价则不若其他学说高”。对历史意义的解释,“基督教信仰比古典主义更富有动的观念,但却不如现代的动的史观所解释的那么乐观”。
  读《人性》一书,人思考的不仅是作者深刻的理性反思,而且是作者对西方思想的深刻历史反思。能够反思这其中的一种已属于不易,但尼布尔居然把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反思,这样,理论观点的深度就奠定在深厚的历史基础上了。
  本文着眼于尼布尔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人的自由、罪与爱——的分析,并简略地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罪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确定了罪的不可避免性。同时,人的自由又展现出爱的可能性。在尼布尔思想中,人的自由、罪与爱三者彼此纠缠,处于巨大的张力之中。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