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热词:

简介
  关于蒲姓的起源大约有源于封邑名、源于植物、出自少数民族、阿拉伯人后裔、源于姒姓等说法,蒲姓是姓氏中发展最快的,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蒲姓在全国分布渐广,四川、江苏、浙江等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分布。蒲姓主要名人有蒲松龄、蒲远犹、蒲宗孟等。
 
蒲姓起源
  来源于封邑名
  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于是他的子孙就把封邑名“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来源于植物
  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蒲洪(氐族人,后改姓名为苻洪,著名的前秦君主苻坚的祖父)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出自少数民族
  扈氏的后代,同样来源于蒲草。据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载,古时西羌族的扈氏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为时人所异,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又据据《路史》的记载,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西羌的酋长。
  阿拉伯人后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出自阿拉伯人后裔。宋、元两朝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有人以蒲作为汉姓。据《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中记载: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时期,福建省的泉州地区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
  源于姒姓
  出自远古舜帝之师蒲衣,属以先祖名字为氏。舜帝时,十八岁的蒲衣为舜帝的老师,他成天穿着用蒲草编织的衣服,被称作“蒲衣子”。后舜帝要将天下送与他,他不接受,就离开舜帝隐居起来。在蒲衣的后裔子孙中,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蒲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蒲氏、衣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于己姓
  出自夏王朝时期舜帝裔孙的封地,属以封邑名称为氏。相传,夏王朝时期,舜帝的裔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于高阳氏
  出自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属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在蒲地(今山西隰县),后建立有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嬴姓
  源于嬴姓,出自东晋时期氏羌西戎酋长苻洪,属以植物名称为氏。
  源于族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蒲甘氏,宋朝时期原为今缅甸地区的一个泰族氏族部落,与今傣族的民族属性相近,宋末元初因助南宋抵抗元朝军队,被元军歼灭,后族人被裹胁分散为蒙古奴役,逐渐融入蒙古族。明朝时期,蒲甘氏即随改土归流运动以原部落名称首音改汉姓为蒲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蒲裔子。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
  《万姓统谱》记载,舜曾建都蒲坂,所在地在如今的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他的子孙后来又被封在这里,后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为姓的,而称蒲氏,望族出于河东,故蒲氏后人奉虞舜为蒲姓的始祖。在研究蒲姓渊源的很多人都认为宋末明初时期福建泉州的风云人物蒲寿晟、蒲寿庚、蒲寿度三兄弟是阿拉伯人的后裔(但已融入华族),信奉伊斯兰教,日本的学者也这样认为。
 
家族文化
  郡望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地点在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堂号
  揖让堂、帝师堂:均源出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裔子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消失了。
 
蒲姓名人
  蒲 元:三国时期蜀国人,是刘备的大臣。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
  蒲宗孟(1022-1088年),字传正,阆州新井(今四川南部西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郡斋读书志》卷一九《蒲左丞集》),调夔州观察推官。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六年,进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侍读。元丰六年(一○八三),出知汝州,加资政殿学士,徙亳、扬、杭、郸州 支持王安石新法 和苏轼 司马光周敦颐同时代人,周敦颐乃其妹夫。
  蒲远犹,北宋进士 黄庭坚同年好友,四川西部人,曾任重庆知府。其诗词书法皆精,在宋代被誉为川西大儒,有子蒲元礼、妹蒲幼芝(宋史中作蒲芝),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在他所著的《语石》(评石刻专著)中,评论黄庭坚所书的《蒲远犹墓志铭》为宋第一碑 此自传墓志铭指其家族唐僖宗时从河东迁往四川。
  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殿俊:蒲殿俊(1875.05.17~1934.10.29),男,字伯英,四川广安人,资产阶级立宪派领导人,辛亥保路运动的重要领导人。1934年,蒲殿俊因伤寒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