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热词:

简介
  虽然在《百家姓》中阎姓排到300名以后,但当代阎姓的人口已达49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位姓氏。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姓”,其源流有出自姬姓、出自芈姓、少数民族改姓等说法,阎姓发源于中国北方,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关于阎姓名人,我们熟知的主要有阎立本、阎锡山等人。
 
阎姓起源
  源流一
  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元和姓纂》《阎乡家乘》等所载,相传有裔孙后稷,承袭姬姓,北周人尊为始祖。12世孙古公亶父又称太王。他有三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周武王时,封泰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今河北省易水一带)。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
  源流二
  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
  源流三
  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邑(今山西省安邑),后被晋国所灭。
  源流四
  出自芈姓。楚国公族,有阎敖。出自楚国王族伯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扎鲁特蒙古岳诺特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岳诺特氏,亦称岳诺托氏、亦日呼德氏、阎忽德氏,世居扎鲁特。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no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岳诺特氏多冠汉姓为阎氏、门氏、伊氏等。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七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家族文化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德让堂:明洪武三年阎国宝同叔、兄、弟十余人自山西洪洞东迁,至中都遇冦失散,国宝公携唯一族谱
  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树德堂:明初自山西洪洞县东迁至徐州东南古镇窑湾,建树德堂。族人散居徐州境内,铜山、邳州、贾汪、宿迁、遂宁、丰沛等地,开籍祖信谱公。
  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宗族特点
  1.各支阎姓之间并没有形成严格界限。阎姓尽管所出不同,但都因受封于阎乡而得姓,一些由阎姓人自己编修的家谱也不能正确区分自己出自何支,这说明部分阎姓支脉的早期历史不可考。
  2.阎姓发源于中国北方,历代也主要繁衍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3.阎姓家乘牒谱分支甚多而精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典籍佐证,记述阎姓起源最详细的古籍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洋洋洒洒数千字来记述之,为他姓所罕见。
 
阎姓名人
  阎嘉
  晋大夫(《左传》有载)春秋鲁昭公时人,性敏好学,仕晋为大夫。曾与周甘人争阎田。
  阎泽赤
  汉高帝时,以执盾初起,从入汉为河上太守迁为榖相击项藉。高帝六年四月癸未封敬市侯侯千户,功比平定侯定元功位。次年五十五,在位三年薨。(《汉书》有载)。
  阎姬
  汉代河南荥阳女子,于东汉安帝时贵为皇后,统御六宫。安帝驾崩后,与其弟阎显废立太子,她临朝听政,其兄阎显任车骑将军,共掌国家大权,不久事败而被诛。
  阎温
  字伯俭,侨居天水西城,汉献帝时以凉州别驾守上邽令。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养等举众迎之。温止之,不能禁,乃驰还州。超复围州。温从水中逃出告急。被追执还。超解其缚,令向城中言无救兵。温反向城中大呼曰:“大军不过三日至!”超卭责之,温曰:“夫事君有死无贰,而卿乃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吾岂苟生者乎?”超遂杀之。
  阎象
  袁术的主簿。手执玉玺的袁术要称帝时,引用周文王虽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还向殷称臣的故事进行劝谏。却未被采纳。
  阎元明
  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南北朝时,北魏随郡太守。
  阎立本
  阎立德之弟,唐代最著名的画家,他继承家学,并师法张僧繇、郑法士,而能变古象今,擅画人物,尤精写真,兼能书法,存世《历代帝王》、《步辇》、《职贡》等图。
  阎次平
  宋代画家,其擅画山水、人物,尤工画牛,颇为生动,评者谓其“仿佛李唐,而迹不逮意”。存世作品有《牧牛图》等。
  阎应元
  ?-1645,字丽亨,汉族,北直隶通州人(今北京通州区),明末抗清名将。
  阎尔梅
  明末江苏沛县人,明亡后积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工诗词,其诗多感怀时事,格调苍凉,有《白耷山人集》。
  阎若璩
  山西太原人,清代著名的学者、考据家,他曾参加《大清一统志》的编写,长于考据,确证了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为伪书。有《日知补正录》等。
  阎红彦
  陕西省安定(今子长)人,红军将领,1927年清涧起义后历担重任,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阎锡山
  山西五台(今属定襄)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盘踞山西近四十年,国民党逃到台湾后,曾任“国防部长”,1960年在台北病故,终年77岁。
  阎肃
  1930年5月9日,生于河北省保定市。著名词作家,历任西南军区文工团(空政文工团前身)分队长,空政文工团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
  阎维文
  1957年8月26日— 山西省平遥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一级演员,副军级待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闫学晶
  1971— 生于吉林省东辽县云顶镇双城村,毕业于吉林省戏曲学校,曾在吉林市戏曲剧团工作,国家一级演员,现工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