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欧 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江苏淮安,山西太原,内蒙古乌海,江西金溪、崇仁,广西北海、田林,云南河口、陇川、泸水、兰坪,四川合江,青海西宁,湖南长沙,贵州遵义、贵州黔东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怒族、水族、瑶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汉代有欧宝,平都人;宋代有欧庆,乾德人,永春知县;明代有欧大,顺德人,国子博士
欧姓起源
欧姓的起源有:
源流一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欧阳、欧氏与越国之渊源关系:
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欧阳氏者,越王之胤(裔),姚(摇)王之始也。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
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序》: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岁姚星吾撰《欧阳氏族谱原委序》:尝读《史记·世家》按:欧阳氏,本颛顼之后,夏禹王之苗裔也。传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使守禹祀。历夏、商、周,传二十余世,至无疆,为楚威王所灭。无疆子蹄复受楚封。居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侯,子孙遂以为氏,此欧阳氏因封受姓之所由来也。然其后,最显而可考者,在汉则有东越王摇,在晋则有冯翊太守建,在南齐则有屯骑校尉宝,在梁则有征南大将军、穆国公頠,在唐则有弘文馆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开国公询,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通,在宋则有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知青州军事、文忠公修。
《路史》“欧条”上记载说:“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无强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元和姓纂》载“瓯:东瓯王之后”。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选段: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晋江龙湖欧阳氏寻根
一代无壬——二代夫谭——三代允常——四代勾践——五代鹿程——六代不寿——七代州句——八代翳——九代诸咎——十代无颛——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恒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无诸——十六代摇公——十七代涿公——十八代郢公——十九代攀公——二十代迹公——廿一代高——廿二代天支——廿三代地余——廿四代政公——廿五代襄公——廿六代翕公——廿七代复公——廿八代建公——廿九代质公——卅十代成公——卅一代晋公——卅二代启明——卅三代乾公——卅四代焕公——卅五代睿公——卅六代景达——卅七代僧宝子三危盛邃——卅八代危公子二纥约、盛子护、邃子二宪直——卅九代纥公子四询亮德器、直子三员哲真——四十代询公子四卿肃伦通、员子韶——四十一代通公子三幼明幼主幼咸。
注:上述福建欧阳氏谱中, 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恒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无诸,是闽越系的,而摇本为东瓯国君,为何放到闽越系中去,原来摇是三越首领,史书也称闽君摇,应是抗秦战争从东瓯退入闽地的结果。由此可见闽越国也是欧阳氏。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欧阳氏绝对是早于蹄之前就有的。
源流二
出自独孤氏。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再三国时期独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欧氏。
源流三
来自孔氏。汉朝时孔氏的一些人为了避嫌改姓了欧氏。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⑴.明朝初期迁居于查海(今辽宁阜新)的蒙古贞部中,有一个努日艾里部落,部族人称欧力氏。蒙古语“努日艾里”的汉义就是“靠湖之村”,音译为欧力营子,欧力氏即以居地名称为姓氏,汉化今称欧氏。
⑵.蒙古族努图格沁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明朝时期所冠汉姓即为欧氏。
源流五
源出待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老满州欧寇氏,满语为Oko mongu,汉义“犁铧”,世代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地区,但人数很稀少。奇怪的是,至今满族人皆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族中没有此姓氏。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欧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欧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越王勾践、越王无颛(无疆)。
迁徙
欧姓发源有关于欧氏的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考证,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据传自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近溯到距今2440多年前,传自越王勾践,《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姓氏考略》上所说的: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再近溯到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有《区渭泉祖家谱》又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
2400多年前的越国,即今浙江和江苏以南地区。在得姓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姓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后人在浙江福建一带,建有宗祠,后人为念欧冶子。堂号:八剑。
魏晋南北朝之际,欧姓人于史书鲜见。
东汉时,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欧宝入载史册,说明当时在江东之地欧姓人繁衍之大。
西汉时,繁衍于平阳郡之欧姓兴旺发达,也是不争之史实。文景之治及其后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富有,北方经济一片繁荣。时江南蛮荒,民不开化,经济发展滞后,故欧姓因仕宦、谋生等原因北上中原,其中一支欧姓越过黄河进入山西临汾,经长期繁衍,他们在山西临汾等地繁衍成为望族,这个地方过去属平阳郡,所以后世欧姓子孙有以“平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隋朝末年,山西亦成为军阀纷争之地,而平阳郡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欧姓人涂炭于战火自不待言。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欧姓随之入闽,是故欧姓人南迁闽南,始自唐初。
唐贞元年间,林石公(765-846年)讳册,字君轼,贞元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为“区氏岭南六世”(即“区氏广州一世”)。居于今广州一带。
唐末五代时,欧姓在南方各省的播迁范围更广,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欧姓人定居,如欧宏练因仕宦之故落籍于今湖南长沙。
北宋时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据考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卒于河南新郑,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
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宋元之际,欧姓人有播迁两广之地者。明中叶以后,有闽粤之欧姓赴台谋生,进而播迁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光绪癸未(1883)年春,林石公后人区作霖公,联络族中时贤,在省城广州大东门芳草街置地备料,兴建家塾,名“林石家塾”(现称“广州区家祠”)。是年冬,三进的祖祠始建告成。安神位,会族人,已有所地。有《徴信录》又称《区氏林石公祖祠谱》,藏于广州中山图书馆。清·区作霖(1818-1889年)纂修,光绪十七(1891)年刻印。为证。接着继续建设内外环列耳房,按例派定,分给各房,为子弟读书应试之用。祠内设施齐备,管理严谨,奖学有例,制度分明。分配、供奉排位源地皆录于《徴信录》。
区氏林石家塾兴建其间,区氏族人,计有一州(广州)十五县(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新兴、高明、新会、开平、中山、鹤山、阳江、新宁、增城、恩平、罗定)共丁口12万人参与。集资、捐资总款逾四万两白银。然昔日先贤创下的祖业,早已神位全无,庄严不再。今为广州市某部门租借给私人作食肆经营。抚今追昔,惜哉痛哉。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鄱阳郡: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紧邻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邻九江、南昌、抚州、鹰潭市,北部连接安徽省环接景德镇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市一带地区,境内有著名的鄱阳湖,下辖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余干、鄱阳、万年、婺源十县,代管德兴市。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三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两道。宋朝时期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都阳郡,隶江南东路。元朝时期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国初期主属豫章道、浔阳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1949年属上饶、乐平二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县。1950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1952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1957年鄱阳县更名为波阳县。1958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1960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1964年恢复上饶县。1968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83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二县划归鹰潭市。1990年德兴县改市。2000年撤销上饶地区,设立地级上饶市,原县级上饶市境置信州区。2003年波阳县名恢复为鄱阳县。以前,洞庭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为破坏,湖面剧减,而今鄱阳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周围有许多奇峰异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以望立堂。
鄱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饶州堂。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利剑。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历史名人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欧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欧信:(公元?~1478年待考),著名明朝将领。嗣世职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时,因有广东破贼功,升都指挥同知。不久命守备白羊口,升大宁都指挥使。天顺时,历任广东雷、廉诸府守备、都督同知。佩征蛮将军印,代陈泾镇守广西,曾剿寇。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因大藤峡余贼复攻占浔州,被弹劾,召还,管理前府事。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充任总兵官,镇守辽东,累败福余三卫兵。
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被弹劾,下狱,后释放闲住,含恨而死。
欧磐:(公元?~1483年待考),滁州人(今安徽滁县)。著名明朝将领。袭世职指挥使。明成化中期,历任广西右参将、都指挥同知。屡剿蛮寇有功。分守柳州、庆远。随同平定黄公平、胡公明等乱。弘治中,历任都督佥事、湖广镇守。破府江、永安诸僮乱,击败思恩土官岑濬,铲除其所筑丹良庄石城。为将廉明,能得将士心。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1年)告老归。又二年死。
欧震:(1899~1969),字雨辰;广东曲江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粤军讲武堂毕业。
欧震原为叶挺独立团的一个营长,“八一南昌起义”时就任第七十一团团长,后随起义队伍南下时阵前倒戈,叛变革命,使南下广州的南昌起义部队遭到重创。
在第五次对中国工农苏维埃政权围剿中,欧震随薛岳一路追剿红军,1935年4月15日授陆军少将军衔,任第九十师师长。
1936年10月5日,欧震晋升陆军中将军衔,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第三兵团司令官,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后任第四编练司令部司令官、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兼代理广东保安司令、海南防卫副总司令等职。
1949年,欧震逃往台湾,1969年2月13日逝世,后追赠为陆军上将军衔。
欧少久:(1911~?),笔名烧旧,艺名欧宝珊,外号小地梨;北京人。著名相声演员。
欧致富:(公元1915~1999年),原名欧阳致富;广西田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七军供给部排长,第五师第十五团连长,第十三团特派员,红三十一军教导队营长,援西军随营学校校长,红三十一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参加了黄崖洞保卫战,在这次保卫战中,特务团抗击了五千余敌军进攻,歼敌近千,而特务团仅伤亡一百六十六人,老百姓称特务团为欧团。八路军总部授予欧团“包围水腰立战功”锦旗,荣获“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光荣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热辽纵队第二十二旅旅长,热河军区热中军分区司令员,第十七旅旅长,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一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八军第一四二师师长。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就出在这个师。锦州战役时,欧致富率第三十一师沿长城南进百里,进攻滦河以东石门地域,一举攻克石门车站,切断了铁路交通线。尔后率第三十一师包围了北戴河,北戴河守敌大部被歼。第三十一师和所在的第十一纵出击北宁线,扫清了滦河以东至北戴河一线各据点之敌,切断了华北敌军的陆上交通,完成了保障东野主力南下,分割包围锦州之敌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第四十八军副军长兼师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1961年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79年参与并组织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为巩固西南边防和捍卫祖国主权不受侵犯作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3月28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四岁。著有《戎马生涯》等。
欧远方:(1922~2001),原名欧元方,字智园;安徽五河人。著名社会学家。1969~1971年11月任全椒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2~1975年12月任安徽省“五七干校”党委书记、校长;1975~1976年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1977~1981年4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1~1983年4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1983~1986年4月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1985~1993年12月任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常委。欧远方是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安徽省政协常委。欧远方同志还曾兼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省经济学学会会长、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省人才学会会长、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安徽年鉴》主编、《安徽老年报》社名誉社长等职。
欧伯达:(1925~),号铁樵;湖南衡阳人。著名当代书法家。
欧冠:(生卒年待考),号天爵、天觉;宁远梅岗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1907年,欧冠考入蔡锷办的广西陆军干部学堂。毕业后,先后担任湘军贺贵严部营长,团长,新田、桂阳县长。
1930年,欧冠调任零陵八县团防指挥兼阳明县长,全力围剿周文领导的阳明山农民武装,将周文部三千余人全部“剿灭”,连俘虏也不放生。
1933年,欧冠升任郴州保安司令兼郴、宜两县绥靖主任。
1936年,当选“国大”代表。1944年7月,任永州专员。
1948年,欧冠出任衡阳市市长兼警备司令。
1949年元月,因枪毙了蒋伏生手下三名军官(其中一名少将)而被程潜撤职。长沙和平解放后,国民党广州政府加封欧冠为湘南行署主任。欧冠深感国民党大势已去,若逃往广西或香港、台湾,蒋伏生必定不会放过他。但又悔恨自己罪孽深重,共产党和老百姓能不能原谅自己?正当他彷徨苦闷、举棋不定之际,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于10月下旬对他反复疏导,明确共产党对起义人员的宽大政策,使他逐渐消除疑虑,决定起义。
1949年11月5日,欧冠通电湘南二十七县市起义,表示“接受人民政府领导,拥护毛泽东和朱总司令,实行新民主主义”。11月11日,欧冠又发表《告湘保二、三师全体军官及宁远人民书》,重申起义的重大意义及注意事项,告诫大家“要绝对相信人民政府,绝对服从整编,不可存丝毫反抗心理”。
1949年11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九军第一六二师第四八六团进驻宁远城郊北门乐家、逍遥岩、桐子山一带。11月15日,柳博祯、杨文正率南下工作团进驻城北欧家村。11月16日,南下工作团杨文正、湖南省军区代表蒋澍、高参成铁侠、第四八六团团长高书官到城内欧冠住所,与欧冠、郑北昌、李正甫等人谈判接管宁远政权事宜,达成协议。11月17日凌晨,宁远县城由人民解放军接管站岗,中国共产党宁远县委及人民政府成员一百余人进驻原中华民国宁远县政府机关。宁远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杨文正发出第一号布告,宣告宁远县和平解放。
欧小牧:(1929~),白族;云南大理人。著名当代作家。
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参加革命,1950年参加云南省文联工作。
1957年出版《爱国诗人陆游》。1958年至1979年停止写作,1981年出版《陆游年谱》,1993年出版:《欧小牧文集》著一卷(包长篇小说《包局长歪传》、杂文《盗土集》、历史短篇《
七夕》。《浜云英烈传》(章同体长篇小说)。
1994年出版(白子白女)长篇小说,1994年出版《
陆游集》。1998年出版《陆游年谱》、《爱国诗人陆游》重修本合册。著作《包局长歪传》系1947年出版,讽刺国民党反动腐化情况,全长十八万字。《盗士集》系包《水浒人物论赞》及《儒林外史人物论赞》、已有长篇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杂文卷》、近又有二篇选入《中国杂文大观(二)》见英特网。
1956年2月发表于《民间文学》2月份之白族民间文学《雕龙论》、经上海美术厂改编为木偶片、列入国庆十周年献礼片60年在布加勒斯特获国际电影第二等奖。
欧宗清:(1930~),祖籍海南文昌市文教镇大良亩村,生于泰国红统府。著名泰国华人大亨。2002年5月,他当选泰国海南会馆第二十七届理事长。现为泰国宝拉苏德、欧兰地产等多家公司的董事长。
欧宗瑛:(1940~),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著名机械设计专家。
欧国强:(1942~),著名现代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动力学专家。
欧吉坤:(1946~),大地测量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同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欧尧:(1947~),广东肇庆人。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现为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成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常委、副秘书长,广东省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理事,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理事。
欧广源:(1948~),广东顺德人。2007~2008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08年1月起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四、十五大代表,中共广东省第七、八、九届委员会委员。
欧新黔:(1949~),女;贵州贵阳人。化工专家、经济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