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热词:

简介
  查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7位。出于姬姓,属于汉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时(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后代、鲁国(今山东境内)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桓系子爵,食采于查邑(古谱写作“樝邑”,隶济阳),因以地为氏。查延(号东安)为查氏始祖。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于姬姓,属于汉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时(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后代、鲁国(今山东境内)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桓系子爵,食采于查邑(古谱写作“樝邑”,隶济阳),因以地为氏。查延(号东安)为查氏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姜氏,出自春秋时期炎帝后裔齐国公之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顷公姜无野执政时期(公元前598~前582年在位),他赐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楂邑(今山东济阳),该地盛产山楂。在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作为姓氏者,称楂氏。后来又将木字偏旁省去了,于是遂成为查氏,世代相传至今。
  查氏族人大多尊奉齐顷公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出自芈姓。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楚王为芈姓)食邑在柤(古查字的异写体,故址在今湖北南漳西),子孙以邑为氏。
  源流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诸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被分封于柤邑(今湖北南漳)。
  在春秋时期,由于其封地的名称“柤”也写作“查”,这二字在当年同义通用,因此他也被认为是查邑的封主。以后,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查氏、柤氏,二氏实一,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楂树图腾。传说炎帝子民其中一支旦人以楂树为图腾,因而世称其为“查人”。(据传说,济阳历城是炎帝丹鸟部族农耕之地,丹鸟氏居济阳,建齐国。周初周武王封姜尚于齐。“查人”善造船,齐国得“查人”之助,航海业十分发达。齐太公姜尚主舟楫之利,移都薄姑,控制出海口,便鱼盐之利,因而齐国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东方大国。)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豁罗剌思氏后裔,世居查木拉(察布齐勒,今黑龙江肇源东二站)、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察哈尔蒙古内扎萨克部中也有此姓,以部为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Gorlos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郭尔罗斯氏多改汉姓为郭氏、高氏,亦有以世居地“查木拉”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查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查礼特氏,亦称扎哩特氏、扎勒楚特氏,世居乌喇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arit Hala,所冠汉姓为查氏、陶氏、秦氏、扎氏等。
  ⑶.蒙古族扎噜特氏,以地为姓,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alut Hala,所冠汉姓多为查氏。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沙氏、边氏、查氏、程氏、山氏、白氏、谢氏。
  ⑵.满族查佳氏,满语为Ca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蒙古族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的满族同胞中即有此氏,后大多改汉姓为刘氏,亦有少部分族人称查氏。
  ⑶.满族满扎氏,亦称满查氏,满语为Manj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库察(今新疆库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哈达城西(今辽宁开原)等地,所冠汉姓为查氏、满氏、扎氏等。
  ⑷.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世居查库木(查昆木、查坤木、扎库木、甲孔木处,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甘肃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查氏、唐氏、谭氏、舒氏、劳氏等。
  ⑸.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满语为Usun Hala,满语有汉义“水”,源出金国时期称女真温古孙氏(吾古孙氏、乌孙氏),以部为氏,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属于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人数众多,所冠汉姓为查氏、孙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⑹.满族查库塔氏,亦称扎库塔氏,满语为Jakuta Hala,汉义“各八”,世居瓦尔喀(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噶哈里必汉额里村(今吉林珲春图们江沿岸)、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萨楚库(今黑龙江宁安老松岭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姓为查氏、张氏、包氏、石氏、朱氏等。
  ⑺.满族查鲁察氏,亦称扎鲁察氏、扎兰努德氏,满语为Jaluca Hala,世居杜贤(今河北石家庄),所冠汉姓为查氏、张氏等。
  ⑻.满族查特黑氏,亦称扎特黑氏,满语为Jatehei Hala,世居额穆赫索罗(今吉林敦化蛟河境内额穆镇),所冠汉姓中即有查氏。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傣族、土家族、哈尼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均有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查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查延(号东安)。
  
迁徙分布
  查氏流传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约一百零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54%左右。查姓自春秋时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二千六、七百年历史。一个如此古老姓氏的族人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他们的子孙后代现已散居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查姓人的播迁情况,各姓氏书均未有明确记载,使我们很难全面把握其繁衍播迁的历史轨迹。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一些资料表明,查姓从春秋受姓至两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长期籍居于今山东、山西、河南一带,而且繁衍兴旺,人口众多。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查姓人才纷纷南迁至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五代时,查文徽有南唐军事支柱之称,后随南唐降宋太祖赵匡胤,居歙州休宁(今属安徽)。其孙查道致仕后举家迁海陵(今江苏泰州),成为海陵望族。南宋时,海陵成为金国与南宋王朝金戈铁马的交锋处,一部分查姓人迁居长江以南躲避兵火。此后随着战争的持续和代金而起的元军大举南侵,查姓人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均有查姓人定居。元末,华中、华东战火弥漫,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逃亡于华南、西南各省。明初,山西查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查姓迁居台湾,进而播迁东南亚各国。清以后,查姓在全国分布之地进一步扩大,西北、东北一带均有查姓人定居。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退台湾时,有较多江浙之查姓人渡海赴港、澳、台。如今,查姓人几乎分布全国各地。根据江西都昌星子的《查氏宗谱》所载,粗略地按早期世系(其中所列世次,是依据江西都昌星子《查氏宗谱》的世次,可能与其它处查氏家谱世次不尽相同)为线索,描绘一下为数很少的、几个大块集居地查姓人的迁徙路线。这些资料,有的在宗谱世系图中有明确记载,有一部分载于宗谱的《迁徙目录》、《旧谱地理》;另有一部分是在有关资料中搜寻并得到了相应证实的。
  
历史名人
  查 升
  清代书法家,字仲苇(1650-1707),号声山,浙江省海宁人。康熙进士,曾在朝廷任职。著有《淡远堂集》等。
  查文徽
  南唐休宁人。侍后主李煜,官至枢密副使。讨伐平建州王延政的时候立了大功,于是升迁为建州留侯。当时,吴越的军队占据了福州,文徽于是带领着他的军队攻克了福州。入城以后,他安抚百姓,但是不幸被陷在埋伏之中,被俘虏。后来被遣送回去,改任了工部尚书。文徽的三代都是做官的,他的儿子元方是建州的观察判官,他的孙子查道,是宋真宗的龙图阁侍制。好查伊璜 明清之交查氏名人。在《聊斋志异》与《觚胜雪莲》中记载有关于查伊璜的故事,大致是他与吴六奇将军的神交。在《鹿鼎记》中,被金庸发展成一段生动、有趣的情节。蒲留仙称伊璜先生“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觚胜》中称其为“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酬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想见查伊璜的风采。
  查士标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安徽休宁人,长期居住在扬州,擅长画山水,与孙逸、汪云端、僧弘仁等书画家一起被称为“海阳四家”。他的书法超妙入神,艺舟双楫》将他的行书列入佳品之上。
  查慎行
  清代诗人,名嗣琏(1650-1727),字夏重,浙江海宁人。诗学宋人,多抒发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有《敬业堂集》。
  查光佛
  名能,又字竞生,湖北省人。清光绪三十三年考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还没有毕业就剪去长辫加入了第四十一标当兵。后请了长假走出军营,居住在蛇山的蕲春学社。宣统元年,长沙抢米风暴发生,鄂军进入湖北镇压。查光佛于是与刘复基等人计划乘机举行起义,事情败露了,没有成功。宣统三年的武昌起义的第二天,被任命为都督府秘书。阳夏战争的时候,他在汉阳总司令部任职。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聘任他为稽查委员、同盟会鄂支部交际会会长;同年2月份被聘任为鄂省教育部副部长,五月去职。民国二年二次起义失败以后加入中华革命党,任职湖北讨袁军总司令秘书长及驻汉口特派员。民国九年任护法军政府总裁机要秘书。民国十一年任广州大本营秘书。民国十五年任江汉宣抚使参议。民国十八年任《中央日报》总编辑。民国十九年任中国国民党汉口市党部宣传部部长。民国二十年任中央党史编撰委员会编撰兼秘书。民国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在江苏常州病势。终年47岁。存世的著作有《武汉阳秋》。
  查夷平
  又名镇湖,号埠西。江西省修水人。早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毕业于烟台海军学校、广东海军学校、广东航空学校。曾任欧亚航空公司主任秘书,滇黔铁路督办署材料处处长,中央航空公司副经理。1949年11月,在香港参与组织中央、中国航空公司起义。后来担任中国民用航空业务处处长、民航总局顾问。他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曾经在长沙、苏州、上海等地从事琴学活动,组织了今虞琴社。曾经担任过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古琴研究会会长。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76年8月去世,终年81岁,编有《存见古琴曲谱集览》等。
  查良镛
  笔名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荆勋贤”。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查良铮
  笔名穆旦(1918—1977),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1941年12月穆旦所作的《赞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科书。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1953年初自美国回到天津,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调图书馆和洗澡堂,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1976年3月31日右腿股骨颈折断。翌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
  查良钊
  字勉仲(1897—1982)。祖籍浙江海宁袁花,生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民国7年(1918)赴美,留学于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部。民国10年(1921),讨论“一战”善后问题的“华盛顿会议”召开时,他联合留美同同学,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被推为执行干事长,与国内民众团体和海外华侨相呼应,支援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民国11年回国,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曾参加蔡元培等领导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并与同仁合办《教育评论》,提倡科学教育。民国19年(1930)陕西大旱,随朱庆澜从事赈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总干事,深入灾区访问,发起“三元钱救一命”运动,向各地募款救灾,并联合华洋义赈会修建泾渭渠。“九·一八”事变发生,又协助朱庆澜募捐接济东北抗日义勇军。民国23年(1934)重返教育界,任北平艺文中学校长,从事“道尔顿制”实验,并兼任香山慈幼院副院长。
  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以教育部参事、赈务委员会专员身份,办理北方战区青年学生救济事宜。民国27年(1938)在西安收容战区中学生1700余人,亲自率领由凤翔步行至天水,创办国立第五中学。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训导长。抗战胜利后,任昆明师范学院院长。1954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兼训导长,。1982年,病逝于台北。
  查海生
  查海生,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现代伟大诗人,笔名海子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郡望堂号
  郡望
  齐 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淄县一带。
  海陵郡:周称海阳,汉初名海陵,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升为海陵郡。隋文帝开皇元年,废郡称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称吴陵县,以县置吴州。扬吴设制置院。南唐升元六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
  济阳郡:汉济阳县在今河南兰考东北,西晋在此曾置济阳郡,南迁后废。济阳县在唐初并入冤句县。
  堂号
  清容堂:宋代的时候有一个叫查深的,隐居读书。当地的郡守把他推荐给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干。郡守又怕浪费了他的才华,于是就在郡城的西部给他盖了一栋房子,命名为“清容堂”,让他在那里教全郡的学生读书,号为“清容先生”。
  海陵堂:据《万姓统谱》记载:《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徽,文徽孙道如,徒家海陵,至今查氏为望族。》查氏发祥于山东地区。春秋时,楚国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在距今1000年以前的五代南唐以后,在今江苏泰县一带,繁衍成当时的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