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热词:

诸葛

简介
  诸葛姓氏的起源有源于姜姓、源于赢姓、源于改姓的说法,葛伯被尊为其得姓始祖,对于诸葛姓氏名人,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诸葛亮了,此外还有诸葛瑾、诸葛瞻等人。诸葛姓在复姓中排序为第六位,在当代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诸葛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之后,属于音讹改姓为氏。据史籍《世本·氏姓篇》记载:“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其后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
  春秋时期,在齐国古老的有熊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原称詹葛氏,后来因读音讹误为诸葛氏,便干脆改称诸葛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嬴姓,出自黄帝后裔葛伯的封国,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源流三
  源于改姓,出自秦末陈胜吴广大将葛婴,属于帝王封赐改姓为氏。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时,属下有大将葛婴,他屡立战功,后来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所杀害。到了西汉朝时期,汉文帝刘恒感其忠勇,特赐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今山东诸城),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氏,称诸葛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葛伯。诸葛氏最初是源自葛氏,得姓源流有三种不同途径。一说是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认为,诸葛氏是葛婴的后人,因居住在诸诚,而被称为诸葛。一说是从《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中引证的,书中指出,琅琊诸县人葛氏,后来迁居阳都,阳都原来已经有姓葛的人,为了将两葛氏人区分开来,所以称诸县葛氏为诸葛。还有一个说法是《风俗通》上所提到的,孝文帝因葛婴有功而被诛杀,所以追封他的孙子为诸县侯,并且称诸葛氏。此外另有一说,人为诸葛是由“詹葛”氏改成的。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可知道,诸葛氏的得姓途径虽有不同,但追本溯源,却一脉相传自夏商之际的诸侯葛伯,而且都出自山东诸城。这个家族之所以会以诸葛为姓,主要是基于血统和地缘两个因素。在血缘上,他们是葛伯之后;在地缘上,他们同发祥于诸城,也成长于诸城。诸葛氏后人奉葛伯为诸葛姓的始祖。
 
家族文化
  郡望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莒县、莒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黜不再。
  堂号
  琅琊堂:以望立堂。
  三顾堂:东汉末时,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卧龙堂:诸葛亮起初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他居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德生堂:诸葛世家所建药堂堂号,按诸葛世家格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所建。
  滋树堂:清朝乾隆年间诸葛明魁所建,抚台熊学鹏亲笔题写扁名。
  尚礼堂:诸葛氏富字辈第十四宗诸葛高所建。
 
诸葛姓名人
  诸葛亮
  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华夏军政领域智慧的化身,智圣。
  诸葛瞻
  三国蜀汉人,字思远,蜀汉景耀四年(261年)后主刘禅任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两年后魏邓艾由阳平、江油入蜀,遣书诱降,诸葛瞻父子督军拒艾于绵竹关,父子双双英勇阵亡。
  诸葛瑾
  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诸葛恪
  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字元逊(203-253),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南)人。诸葛瑾之子。
  诸葛诞
  字公休,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人。诸葛诞与诸葛亮同宗,初为尚书郎、荥阳县令。
  诸葛融
  字叔长,诸葛瑾幼子。瑾死后,承袭父亲的爵位。诸葛融宽待部属,辣受部属爱戴,在吴国官至奋威将军。兄诸葛恪被诛,追兵围城,诸葛融吞金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
  诸葛均
  诸葛均,琅邪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珪第三子。三国时吴大将军诸葛瑾、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同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