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丧的习俗 民间哭丧传统
浅草 2016-06-02

哭丧的习俗
在出殡的时候,家族中的所有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必须高声“唱哭”,否则,在民间旧俗看来,则要视为不孝。此外,哭的音量也特别重要,如果哪家的死者在黄泉路上不能伴以响彻天地的哭声,往往会遭到方圆数十里的嘲笑,而其子孙也会被人们视为大不孝,天理难容。一方面为了求得孝顺的美名,另一方面也为表达自己对死者的怀念之情,死者家属往往十分重视哭丧的仪式,在我国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以哭丧为业的人。
在哭丧的时候“唱”的歌称哭丧歌,在我国各民族中,由于各地的风俗差异,因此,各地的哭丧仪式也有所不同。在我国壮族传统中,当地人一般习惯请民间歌师二人扮演舅甥关系来唱哭丧歌。除此,在很多民族中还会在唱哭丧歌的时候伴有哭丧歌舞仪式。
现代民间的哭丧即挽歌,从形式上划分大致有三类:一为“散哭”,二为“套头”,三是“经”。其中,散哭以“随心翻”为特点,通常在哭丧的时候哭的人想到什么就唱什么,限制不多。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对死者的思念之情,并自责自己对长辈的不孝。套头的内容受到的限制较多,主要有“十二个寻娘”、 “抱娘恩”、“十二月花名”等。哭唱的时候主要是说别人的好处,倾诉自己的苦楚。“经”主要为结合丧葬仪式而唱的一种哭丧歌。病人死后,因为哭的人身份不同并伴随出殡的过程,哭丧的内容也各异,有由媳妇或女儿唱的“买衣经”、 “着衣经”等,也有长房媳妇唱的“开大门”,还有人殓时唱的“哭丧歌”等。
关键词: 哭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