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火罐
拔火罐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在民间,拔火罐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以罐为工具,先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排除罐中的空气,然后利用负压使其吸附于皮肤之上,从而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疗法可以有效地驱寒除湿、祛除淤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拔毒泻热、消肿止痛,具有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祛邪扶正、治愈病痛的目的。因此,中医的许多疾病都可以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比较常见,按照中医的解释,这是由于风湿入骨而导致的,而拔火罐可以慢慢地吸出病灶处郁积的湿气,同时可以调理局部血液循环,以达到止痛并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消除筋骨酸楚等不适症状。
拔罐疗法的工具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罐,有陶瓷罐、竹罐、玻璃罐、橡胶罐等,前三种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后一种主要在家庭使用;二是探子,也叫火把,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可将一截较粗的铅丝一端弯成圈,以便用手握住,另一端则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取酒精、点火。
拔罐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四种:拔罐、走罐、闪罐、放血拔罐。
拔罐通常是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将已经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一晃后迅速撤出,然后立即将罐放在病灶部位,之后用手轻轻向上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吸上了。拔罐时应当注意的是,切勿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口,也不要使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皮肤上,否则就会烫伤病人。
走罐指的是在罐子拔上以后,用手抓住罐子,微微地上提,然后推拉罐体在病人的皮肤上移动,既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地移动。走罐并非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于多个穴位或一段经络。如人体背部的膀胱经,就是经常用走罐方法治疗的部位。这种方法常用于头晕、感冒,以及后背酸痛、发凉等。走罐时应当注意,要预先在走罐部位或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刮痧油等,以避免在走罐时拉伤皮肤。
闪罐就是指将已经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如此反复多次。闪罐法常用于虚寒证、肌肉萎缩等。在使用闪罐法时应当注意,罐子在闪拔过程中,其自身的温度也在不断升高,所以要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以避免烫伤皮肤。
放血拔罐指的是在已经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先用三棱针扎几下,然后再拔罐。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体内的脓血、淤血沿着针眼流出。放血拔罐法常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采用这种方法时应当注意,起罐后要做好消毒工作。
由于拔罐疗法方法简单,便于掌握,因而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