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民俗文化 > 昆曲: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浅草 2016-06-13
\

昆曲
  昆曲,又叫昆山腔,其名称来源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余姚腔、海盐腔以及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同被列为明代四大声腔,属于南戏系统。早在元末明初之际,昆曲就已经出现,其原名为“昆山腔”,简称“昆腔”,自清朝始有“昆曲”之名,后来又称“昆剧”。在昆曲表演中经常用到的伴奏乐器主要为曲笛,同时还有笙、箫、三弦、唢呐、琵琶等辅助乐器。在众多的戏曲表演中,昆曲的表演自成一派,具有独特的风格,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动作细腻、抒情性强,在表演中,演员将歌唱同舞蹈的身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长期的表演实践基础上,昆曲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上演剧目,其中影响深远又频繁表演的剧目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王世贞的《鸣凤记》,孔尚任的《桃花扇》,高濂的《玉簪记》,洪异的《长生殿》,李渔的《风筝误》等。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折子戏,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如《游园惊梦》、《断桥》、《阳关》等。在昆曲表演中成就突出的艺术家有魏良辅、田瑞亭、俞振飞等。
  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昆曲被列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 昆曲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