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民俗文化 > 民间游艺之打陀螺

民间游艺之打陀螺

浅草 2016-06-15
\

打陀螺
  “陀螺”一词最早见于后魏时期的史籍,被称为“独乐”。在宋朝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于陀螺的小玩意儿,叫千千,是由象牙制成的,在一个直径大约4寸的圆盘的中央插一支铁针作为轴心,这种游戏在当时是宫女为打发时间而玩的一种贵族游戏。在游戏时,用手捻动圆盘中间的铁针使其旋转,等到圆盘快要停止时,再以衣袖拂动它,使它继续旋转,最后,谁的千千转的时间最长,谁就胜出。直到明朝,“陀螺”这个词才正式出现,在于奕正和刘侗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由此可见,在当时陀螺开始成为备受民间儿童欢迎的玩具。
  在此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打陀螺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在滇南彝区,人们将正月十六日定为陀螺节。在比赛前,人们通常要举行祭祀陀螺神的仪式,并会将本队最后压阵的陀螺倒放于地上,同时参赛队员轮流抽打,从而祈求赢得比赛。
  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常常举行打陀螺的比赛,一般来讲,打陀螺的比赛场地为长方形,其一端为进攻区,另一端为防守区,在场地中间设有一个圆形的胶垫。在比赛开始时,首先由防守队员在防守区内将陀螺甩到胶垫上,然后进攻队员就要在进攻区内以同样的方式将自己一方的陀螺甩向防守方陀螺,力争将其击倒。陀螺先倒的一方为输。然后双方交换场地,轮流进行。
关键词: 陀螺 打陀螺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