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民俗文化 > 祠堂文化的发展

祠堂文化的发展

浅草 2016-05-30
\

祠堂
  祠堂是同族中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所有的祠堂都建于墓所,叫做“墓祠”;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家礼》中立祠堂之制,从此家庙便称为祠堂。
  祠堂的用途有很多,除了祭祀祖先以外,各房子孙在办理婚、丧、寿、喜之事时,经常用祠堂作为活动场所。族人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大事,也要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还是族长行使其族权的地方,凡有族人违反了族规,都要在这里接受教育和处理,严重的甚至会被驱逐出宗祠。可以说,宗族的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族长就是最高审判官。祠堂也可以被用作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祠堂还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读书、学习。
  正是因为祠堂有如此多的作用,因而祠堂建筑通常要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是有权有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也就越讲究,高大的厅堂、上等的用材、精致的雕饰,成为每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大都有堂号,堂号一般由族人或外姓的书法名家所书,制成金字匾后高挂于正厅之上,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匾额,以作为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面还设有旗杆石,表明族人有过功名。一般来说,旧时族规甚严,祠堂通常是一姓一祠,不单是外姓,就连本族的妇女和儿童,平时也不准擅自进入,否则就要受到重罚。
  中国人历来重视祠堂的修建,这不仅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的表现,同时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的体现。
关键词: 祠堂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