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书法名画 > 神策军碑的作者是谁?神策军碑赏析

神策军碑的作者是谁?神策军碑赏析

山南慕北 2016-06-02
\
  神策军碑的作者是谁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于皇宫禁地,碑石大小不明,崔铉撰文,柳公权书。碑文记录了回鹘汗国灭亡及安辑没斯来降等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神策军碑赏析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笔墨、笔性,皆以性为本。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明末清初的傅山也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霜红龛集》)而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可谓是古代书家中“书如其人”的代表。
  纵观《神策军碑》全帖,其独特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使人一望便知是柳公权的手笔。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瘦硬通神,刚柔相济。《神策军碑》中的字,并非一味追求“骨感”,而是“颜筋”与“柳骨”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表现出刚柔相济、筋骨并存的特点。其刚劲挺拔之态、森严锋利之势呼之欲出而无“露骨”之嫌,如右图中“森”、“武”、“朱”、“被”四字。
  然而,《神策军碑》虽以骨力取胜,但如果看不到其丰腴温润的一面,则又失之甚远,临出的尽是柴棒,因而在强调“骨”的同时,亦不可忘记“筋”的存在。这种筋,是与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凝练的肌肉,虽略显丰
  腴,却不失内在的张力。如图中“追”、“太”、“幸”、“灾”四字,笔画粗细对比很大,但瘦不显形销骨立,肥不显臃肿软弱。
  2.冲宫紧聚,四面开张。《神策军碑》中的字,其结构之严谨着实令人叹服。从上文所述结字规律可知,其内敛外放,中宫紧聚,四面开张,如内功深厚之英俊剑客,如图中“集”、“齐”、“无”、“截”四字,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3.峻峭险劲,静中求动。《神策军碑》用笔以方为主,兼施圆笔,再加上其出锋之撇、捺、钩、挑等爽健之锋芒,故其峻峭之势随处可见,如左图中“泉”、“之”、“受”、“宗”四字就颇有典型性。同时,很多静而不动的字,审视良久,却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个字,就是一个力的集合体。如左图中“大”、“天”、“其”、“骑”四字,均以回天之笔支撑平衡,且动感十足。
  4.大小兼备,纵横交错。纵观全帖,其字形的大小不是状如算子,而是大小参差,随形布势,纵势与横势交错,大珠小珠同落玉盘。即使是同一字,在不同的位置,其形态神情也不尽相同,这是《神策军碑》的特色之一。如左图中“国”、“之”两字,在不同处出现就有了不同的表现。
  总之,《神策军碑》是柳公权奉旨所书,故其不敢有半点懈怠,将其一生勤学善思之积累表现一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神策军碑》是柳公权一生中最大的辉煌,其晚年之作无出其右者。因而,简单地从用笔、结体以及骨力来分析它,只能看到基本外形。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因此,必须从通览的角度,认真揣摩其整体气势,不拘于一点一画一字,舒散怀抱而求其神韵,方能渐人妙境。柳公权从《玄秘塔碑》起,已基本泯去颜、欧风貌而注重己出,至《神策军碑》已臻完美。此碑浑然—体的大家气象,在中国书坛—千多年的时间里经久不衰,给人一种劲美、清朗的感觉。此碑又如白马银枪的罗士信,飘然而具清仪风骨,故苏轼云:“(其字)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米芾也说:“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清气健,无一点尘俗。”董其昌更是深有体悟,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柳书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凡人欲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舍柳而趋右军也。”
关键词: 神策军碑 柳公权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