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诺鲁孜节

节日介绍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的突厥民族的的传统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诺鲁孜节,也译纳吾肉孜节,每年自3月21日起,延续3天至15天不等。“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9年将诺鲁孜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诺鲁孜是传承下来的庆祝活动,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节日起源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维吾尔族当然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世袭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麦吾鲁德节”、“诺鲁孜节”等,前3个属典型的宗教节日。而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鹘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总之,诺鲁孜节在增进西域和中原间的礼尚往来、加强文化交流,犹其在形成古丝绸之路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民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掀起了整理、拯救、挖掘、继承和发展各民族文化遗产、恢复传统节日的热潮,各县市开始举办诺鲁孜节活动,并用各种形式传到家家户户。
 
节日习俗
  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 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维吾尔族把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诺鲁孜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更开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盛装举行各种节日活动。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乐。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里,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节日当天日出更以后,维吾尔人要做“诺鲁孜饭”,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加上多种佐料(也加野生调味佐料)煮成稠粥,称作“克缺”或“冲克缺”(丰盛粥)。做这种饭时,不再宰牲畜。从当天午时更起,维吾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到日落更以后,每户请客吃饭,男女老少分别跳舞和唱歌,尽兴表达对新春的欢悦之情。“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就开始了。
  诺鲁孜赛诗会
  这是诺鲁孜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参加赛诗会的一般为一些麦迪力斯(旧式学校)的学者、新式学校教师以及 一些有名望的知识分子。赛诗会一般会选在名流墓地或名胜古迹等地举办。与会者读诵自己创作的诗词或相互对诗或现场做赋、填词。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会长途跋涉赶到被称为“集大知大智学者之圣”之称的麻赫默德·喀什噶里墓前,在“诺鲁孜泉”边吟诗作赋,缅怀前人,以增加节日气氛;还有一些学者则将自创的集子带到墓地捐赠给“麻赫默德·喀什噶里”图书收藏室。
  群众性节庆活动
  诺鲁孜节第一天,表演达瓦孜、沙尕迪(“面色发白”之意,可能是因为第一个人在表演时面色发白,故以此称谓的一种文体活动)。艺人敲锣打鼓,吹唢呐许久,告诉人们诺鲁孜节已经开始了,人们奔走相告,结伴而行,走出城外,在诺鲁孜广场选看自己中意的节目表演,唢呐声停,各种表演紧接着开始。下午,唢呐声再起,围观在不同场地的观众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那惊心动魄的达瓦孜表演场地,观看惊险无比的高空行走表演。那时的达瓦孜艺人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演出,往往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所使用的都是一个立架,不另外立柱拉绳。今天是这家的,明天是他家的,轮流表演,一般情况下维持一周左右,每天有新人,故观众百看不厌,日日观众如潮。“登顶”是达瓦孜表演的“压轴曲目”,又是诺鲁孜节近尾声的象征。这一天,一般是由最负盛名的艺人做表演。如果这时有消息说“达瓦孜之圣”阿西木·阿吉前来表演,不但城里万人空巷,就是那些远在百里之外的人也会徒步连夜赶路前来观看,还有很多人夜宿广场,只为占据一个有利的观看角度。待达瓦孜艺人完成“登峰”后的最后一个动作,早已有人把一匹匹彪悍的骏马绑在立柱上,艺人着陆后,有人将最好的马匹敬献给表演最出色者,并有人为他着袍戴帽,恭敬地将英雄扶上马鞍,其它马匹则赠送给其它艺人,鼓乐声中,艺人们骑马谢幕。
 
家庭诺鲁孜活动
  1:“诺鲁孜宴”。入夜时分,到处都可以听到击诺鲁孜乐的鼓号声。听到鼓声的母亲们开始忙碌着作“诺鲁孜宴”的准备。首先取出象征着“福禄无边”的、去年诺鲁孜节打好后精心晾晒保存至今的“艾麦克馕”(薄饼馕),摆放在桌布正中央,四周摆放其它食品及干鲜果。父亲会庄重地将“福禄馕”掰成若干小块,均分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然后随意尝食其它食品。吃完后父亲举手祷告,子女们跟诵。“诺鲁孜宴”告一段落。
  2:讲故事,很多家庭在这一天夜里彻夜不眠,家中成员会轮流讲故事,一直到天明。
  3:吃“诺鲁孜饭”。此饭又叫“普突克饭”。它是用被粗略打碎的麦子、玉米等颗粒作物、陈积一冬的白箩卜、蔓菁、豆类再掺混刚吐绿的苜蓿和少量肉丁或杏干制成。早在父亲开始讲第一个故事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已将上述物同时入锅,大火烧开,文火慢炖许久后完成。故做好饭后,你是无论如何也猜不透这饭到底是有哪些东西构成的。饭做好后,不仅供自家人享用,而且还要分送给邻居和较贫困人家以后,一家人才围坐在一起吃“普突克饭”。
  4:“挪巢”。这用现代词语可解释为在家里进行一次彻底的打扫卫生。吃完“诺鲁孜饭”后,紧接着家家户户都投入到了打扫卫生的活动中。一般情况下,就像是一次搬家,家里的物品会被搬到室外,一件一件擦拭,再一件一件搬回室内(条件好的人家还要漆刷墙面),然后拆洗被褥、冬装,洗净后入箱,换春夏服装。(富裕家庭的“挪巢”一般进行一周左右)。
  5:移花栽树。“挪巢”进行当中,人们纷纷把冬天搬到室内的花盆搬到室外,修剪、整理、清洗、移栽,布置到院内或者客厅、花室,植树造林等。
  6:拜年请安。诺鲁孜节的第一天,小媳妇们领着丈夫带着孩子回娘家向二老拜年请安。
  7:打“诺鲁孜馕”。各家各户会在“挪巢”过程中重建和维修馕坑馕灶,打一坑“诺鲁孜馕”,从中挑选几个熟透的馕,精心晾晒,把它作为福禄的“引子”留到来年“诺鲁孜节”使用。而其它的除自己用外,还分送给亲家、独立成家的子女、街坊邻居品尝。
  8:踏青。诺鲁孜节也被称为“踏青节”。这时每家每户没有不吃苜蓿饺子、苜蓿烤包子的。刚刚吐绿的苜蓿被视为是上苍赐给人类的第一道绿色食物,是五谷的序曲,它是清理五脏六肺、败火排气的上好食物。大多数城里人此时都会走出家门,在欣赏大好春色的同时,亲手采摘苜蓿,做苜蓿饺子。除自家人吃之外,还送亲朋好友、邻居尝鲜。许多反目成仇、长年不走动的亲戚、朋友、邻居就在这种送饭过程中培养了亲情,加深了友谊,达成谅解,增进友谊,重归于好。而一些条件允许的家庭,在完成诺鲁孜饭、“挪巢”之后,会备足干粮,赶着大车举家出门,到乡村踏青,充分领略大自然春光的明媚。
  9:扫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时节,全家人前往亲人的坟头扫墓,在坟前移花栽树、松土浇水,纪念逝去的亲人。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最新资讯

放假通知
诺鲁孜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