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秦灭六国之战秦始皇为什么取得胜利?

秦灭六国之战秦始皇为什么取得胜利?

山南慕北 2015-09-17
秦灭六国之战

秦灭六国之战
  秦王终于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大一统。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分裂的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实现统一。秦的统一则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秦统一六国战争的胜利,是由于秦国在战争中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秦王政在位时期,国力富强,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供应战争,在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继灭掉诸国。在战术上,秦国执行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首先灭掉了毗邻的弱国韩赵,然后中央突破,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楚,这种战术运用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具体战役中,秦国运用策略正确,如在灭韩赵的战争中,根据具体情况,而不是完全机械地按“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既定方针,而是机动灵活,赵有机可乘则先攻赵,韩可攻则灭韩。灭楚战役是在检讨了攻楚失策后,根据楚国实力集中优势兵力攻楚而取胜的。攻打齐国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相反,六国方面势力弱小,在战略上又不能联合,各自为战,根本不能阻挡秦国的进攻,战争中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以至一个个被秦国灭亡。
  秦国方面
  在战争频繁,兼并不断的战国时代,任何国家都想要生存就必须改革图强。因为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战国七雄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等。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取得的成效最大。
  秦国自秦穆公到秦始皇,对秦内政外交作出突出贡献的贤臣都是来自外国,而六国用人大多限于本国,而且往往糟蹋从才。“七国为争天下,都招四方游士,但六国所用为相的都是宗族及国人。
  而正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落后的小国变为一个强国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物质基础;正因为范雎入秦纠正秦国内政外交政策的错误,在内政上实行论功行赏,因能授官的政策,对外则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正是因为张仪入秦提出以连横破合纵的政策,利用六国间的矛盾个个击破。比如,商鞅在魏国时,他是魏相公叔痤手下的一名小官,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有治国之才,但是魏王不用,卫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听说秦王广招贤才,便投奔秦国。秦国在商鞅的辅助下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魏国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公叔痤的话。但这时已为时已晚。
  况且有些有才之士在本国的处境是相当悲惨的。如范雎在魏国时,魏王派他跟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王发现范雎很有辩才,于是派人赐给范雎十斤金和一些牛肉和酒,范雎拒不敢收。须贾知道后大为恼火,以为范雎将魏国秘密告诉了齐国,并将此事告于魏相魏齐。魏齐不假思索之下派人打断了范雎的肋骨,打掉了门牙。用草席包之扔于茅厕,并令酒客向他拉屎拉尿。后被人救起送入秦国。范雎原想尽忠报国,但由于丞相魏齐嫉贤妒能,致使将这个人才“输送”到秦国。
 
  六国方面
  面对秦国统一趋势的加强,六国并非都甘心坐以待毙,被秦逼急了,也想方设法的谋划对付秦国的策略,但却谋划不到点子上。
  六国间如果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强大的秦国,那么取得胜利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前298年齐韩魏三国联合打秦国,攻入秦国函谷关。前247年,魏公子率关东五国出兵反击秦国,大破秦兵一直追到函谷关使秦兵不敢出战有十五年之久。但是由于六国间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导致他们间矛盾重重。因而不惜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纵容秦国攻打他们的邻国。殊不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甚至出兵帮秦国去攻打他们的邻国,最后只好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下场。再比如公元前259年,秦国进攻赵国,作为赵国邻国的齐国看不到赵国是他阻挡秦国的屏障,在长平之战时却袖手旁观,坐待五国灭亡。秦灭五国后最后兵临城下,别无他途的齐国只有投降,齐王建落得个饿死松柏林中的下场。除此而外,韩、魏等国鼠目寸光,却与秦联合攻齐楚,实际上是在自掘墓穴。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