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洋人烈士

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洋人烈士

山南慕北 2016-08-08
\
  黄海海战中,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之际,舰长邓世昌下令致远舰冲向日本舰队主力舰与敌同归于尽的英勇故事广为流传,但致远舰上为国殉难的官兵246人中,还有一位“洋烈士”,却鲜为人知。1894年9月17日,共有8名洋员参加了黄海海战,其中2死4伤,英国人佘锡尔就战死在致远舰上。
  甲午海战中,最为让人熟知的恐怕就是致远舰了。当时在邓世昌指挥下,致远号与敌恶战,炮火纷飞,硝烟弥漫,致远号中弹累累,遍体鳞伤。甲板上,官兵在激烈地与敌搏斗,甲板下,昏黄的灯光中,轮机舱内如蒸笼般热浪滚滚。致远舰有强压通风设计,当时轮机舱已进入高压状态,鼓风机向炉膛内吹风,促进燃煤充分燃烧,虽然配发给他们的都是劣质的次品煤。官兵们在高温的工作环境中挥汗如雨,不断向锅炉内填煤,储蓄蒸汽压力,保证军舰能以规定航速航行。一位蓝眼睛、高鼻子、白皮肤、黄头发的洋人,混杂在一群光脑门、长辫子的清军士兵中,汗流浃背地忙碌着,他就是致远舰管轮洋员——佘锡尔。
  战至下午三时,北洋海军旗舰定远的舰首被日舰击中起火,燃起的滚滚浓烟遮蔽了整个军舰前部,以至于主炮无法瞄准射击,而日本舰队则乘机聚攻定远。千钧一发之际,致远舰挺身而出,驶至定远之前,向日本军舰发起挑战,以自己的出阵猛攻,为旗舰赢得了扑灭大火的机会。定远舰最终转危为安,而致远却因为中弹过多,舰体发生严重右倾,邓世昌预感军舰已无法修复,毅然驾舰冲向联合舰队的本队松岛号等舰(而非第一游击队的吉野号),致远舰所面对的本队,4艘军舰装备有速射炮,在最后的航程中,其所面临的是极为恐怖的炮火攻击。数枚敌榴弹击中致远的水线,导致其船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同时,伴随着致远中弹、下沉,锅炉中的热水与冰冷的海水接触,立即发生剧烈爆炸。右船舷随即倾斜,最终导致其舰艏下沉。
  根据记载,最后时刻,这艘舰龄超过6年的军舰,竟然迸发出了惊人的航速,舰首卷起堆堆如雪的浪花,直到不幸中弹沉没后,露出水面的螺旋桨还在飞快地旋转。处在军舰底部闷热机舱里的轮机部门的官兵,属于典型的幕后英雄,从致远最后冲锋的航速里,不难看出佘锡尔和轮机官兵们竭尽全力的搏击。
  看到致远缓缓下沉,200多名官兵在刺骨的海水中挣扎,敌舰上的日寇发出狼嚎般的欢呼声。
  全舰官兵只有郑纶等7人遇救,其余246人全部壮烈殉国,其中包括佘锡尔。他身负重伤,又不会游泳,结果在轮机舱内,随同致远号一起下沉,葬身冰冷的海底,最后连遗体都没找到。
  佘锡尔牺牲时,年仅29岁,离开英国到中国已经7年了。他尽忠职守,无愧于清政府支付的佣金。
  黄海海战结束后几天内,北洋海军在旅顺大船坞旁隆重地安葬了佘锡尔。
  因提督丁汝昌腿受战伤,由提标都司吴应科作为代表出席葬礼,左翼总兵林泰曾、福龙鱼雷艇管带蔡廷干,以及戴乐尔、马吉芬等华洋军官均参加了葬礼。按照西式葬仪,戴乐尔主持葬礼,诵读祭文,北洋海军望空射三排枪,奏放军乐。随后,又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放炮仗,烧纸钱和香烛等,与这位洋战友作别。覆盖着中英两国海军军旗的灵柩下葬于旅顺港附近的山头上,只是棺材内只有佘锡尔的衣服,没有遗体,为他建立的仅仅是衣冠冢。
  1894年9月25日,清廷根据李鸿章的请求,发布谕旨,对英勇牺牲的佘锡尔给予三年薪俸的表彰奖励。
  从致远舰官兵的合影照片上可看出,中方军官身穿的军服还是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前的老式军服,照片的拍摄时间应是1888年,其时佘锡尔年仅23岁,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无法和合影中的这位中年洋人的形象吻合起来。
  再看合影中的那位洋人,所穿的西式军服的袖口位置带有军衔标示——袖章。由于北洋水师采用袖章是1888年之后的事情,这里出现的袖章显然属于西方海军军衔。袖章由四道窄条组成,对应英国海军军衔是上校。佘锡尔进入北洋水师前,并未担任英国海军军官职务,怎会穿上校袖章呢?
  按照1888年之前拥有上校军衔这一信息去寻找,再对比琅威理的肖像照片,致远舰上的合影照中站在邓世昌身边的,是具有英国海军上校身份的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
  令人遗憾的是:佘锡尔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120多年了,但我们至今还看不到他的一张照片。就让我们永远记住佘锡尔这个名字吧!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