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九一八事变日本抢走了多少东西?日本如何洗白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日本抢走了多少东西?日本如何洗白九一八事变

山南慕北 2016-08-22
\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全境沦陷,东北人民惨遭日本侵略者蹂躏14年之久,为中国抗日战争书写鲜血与记忆的篇章。
  九一八事变日本抢走了多少东西?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张学良的不抵抗,东北军不战将老家沈阳和吉林、长春等城市丢失,以后经过近1年的反复,终于将整个东北丢失,在这个过程中东北军损失惨重。在东北的15.5万正规军和非正规军,除辽宁的4万多和吉林的数千军队撤回关内外,大部分或投敌或被鬼子歼灭。丢掉了大批武器装备,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沈阳城就丢掉了各种步枪10万余支,各种机枪2800余挺,手枪2600余支,各种炮600余门,各种迫击炮2500余门,各种子弹1.8亿余发,各种炮弹50余万发,飞机265架,坦克12辆。更重要的是其老家---东北三省(以后又加上热河省)丢失,失去了其财源,其规模巨大的东三省兵工厂也一并沦陷,使东北军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才是对东北军来说是最致命的。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网友以东北军丢失大量武器来谴责东北军资敌,这个说法虽然不错,但很不全面。因为东北军的主要武器储备就在沈阳,沈阳被敌人袭取,当然损失严重。但其事实上丢失的武器也很大一部分并不像纸面上那么严重。其原因是,这些武器包括很多是陈旧的库存武器,有些还能追溯到清末。
  事实上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中最大的损失是丢掉了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和规模也很不小的辽宁迫击炮厂,因为丢掉的武器最多可以说是鸡蛋,而兵工厂是生蛋的母鸡,如步枪,该厂每月最多可以生产4000支,轻机枪最高产量可以达到每月40挺,重机枪每月可生产100挺,子弹每月可以生产1500万发,每年可以生产各类大炮200余门,而且其枪钢可以自己生产,炮钢正在试制。丢掉这些武器虽然可惜,但如果有这个兵工厂,一两年就可以生产出比这些武器更好的东西,所以丢掉东三省兵工厂才是最致命的。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沈阳丢掉的武器主要是在那东三省兵工厂和辽宁迫击炮厂的仓库中的库存,其他损失就很少了,具体大约是独立第7旅损失了不到2000支步枪,还有十几门迫击炮,几十挺机枪。空军丢掉265架飞机,东大营丢掉几百只枪支和部分教学用的炮,大帅府丢掉的那一个营的武器及其他零星的损失。
  具体在库房中失去的步枪(另外在城内部队和机关中失去约2000多支)主要有:
  1.13式79步枪(韩麟春式)72679支
  2.79单筒步枪9932支
  3.79短筒新式步枪7932支
  4.79长筒新式步枪1568支
  5.来福枪1150支
  6.38式步枪2500支
  7.68毛瑟步枪284支
  8.79套筒枪196支
  9.30年式马枪197支
  10.79曼利夏步枪146支
  11.10响毛瑟步枪144支
  12.单响毛瑟步枪67支
  13.斯边谢尔马枪323支
  14.20式步枪900支
  15.38式马枪45支
  16.79捷克式马枪450支
  17.79毛瑟马枪200支
  18.洋抬枪 7支
  这些枪支种类芜杂,口径各异,新式步枪不过8.5万余支,而且主要口径为7.9毫米。这些新的步枪可以满足约17个东北军国防旅的装备需要。
  在库房中丢失的机枪(其他地方丢掉不足100挺)主要有:
  1.79捷克式轻机枪2000挺
  2.17式轻机枪153挺
  3.伯尔格罗式机枪412挺
  4.13式65轻机枪48挺
  5.骑兵机关枪55挺
  6.大沽造马克沁机枪14挺
  这些枪支主要以轻机枪为主,口径也以7.9毫米为主,这些机枪可以满足约5个东北军国防旅的轻重机枪装备需要。
  在库房中丢失的各种(其他地方丢掉不足20门)主要有:
  1.14式37平射炮189门
  2.14式77野炮147门
  3.38式75野炮55门
  4.13式75野炮13门
  5.31年式70毫米速射炮21门
  6.光绪29年造75毫米野炮15门
  7.沪造75毫米75毫米山炮38门
  8.31式75速射炮12门
  9.俄式75山炮31门
  10.俄式77野炮13门
  11.克虏伯75野炮11门
  12.意大利造野炮17门
  13.格鲁森57毫米山炮15门
  14.湖北造57毫米山炮17门
  15.金陵造37毫米山炮8门
  16.100毫米克虏伯加农炮2门
  这些炮情况更是复杂,很多是淘汰的旧炮,口径也很复杂,其平射炮可以满足15个东北军国防旅的平射炮装备需要。而按东北军一个炮兵团装备36门山野炮计算,其新式大炮可以装备6个炮兵团。杂炮可以装备一些辅助部队。
  迫击炮主要是在辽宁迫击炮厂丢失,主要口径为82毫米和150毫米两种还有将掷弹筒当时也称为小炮,按东北军每国防旅,装备18门82迫击炮,6门150毫米迫击炮,约440具掷弹筒。其丢失的武器也是约装备5个国防旅的规模。
  其丢失的各式子弹约1.8亿发,各种炮弹50万发,按国军的弹药基数计算(见下):
  1. 步枪弹,1日60发,1月(按5日计)300发
  2.轻机枪弹,1日1000发,1月(按5日计)5000发
  3.重机枪弹,1日2000发,1月(按5日计)10000发
  4.高射机枪弹,1日2000发,1月(按10日计)20000发
  5.轻高射炮弹,1日200发,1月(按10日计)2000发,
  6.中高射炮弹,1日200发,1月(按10日计)2000发
  7.步兵炮弹,1日60发,1月(按5日计)300发
  8.战车炮弹,1日60发,1月(按5日计)300发
  9.野山炮弹,1日60发,1月(按5日计)300发
  这些子弹够整个东北军(按28.5万计算,按13万步枪,8000挺轻机枪,1000挺重机枪,200门平射炮,350门大炮)作战2个月,炮弹够整个东北军作战3个月有余。另外,在九一八事变鬼子还在沈阳城缴获东北军各类飞机265架,当然这些飞机大多是老旧不堪的过时货,能飞起来的不超过50架(还有一部分是专机和教练机),还有12辆轻型坦克,考虑到这都是一战以后各国向中国倾销的过时货,这些其实实际战斗力极其有限。
  不过这些数字确实不少,但问题是鬼子缴获回去用处不大,为什么呢?因为鬼子的军事体系与中国不一样。鬼子的单兵武器虽然有些并不比东北军这些武器先进,但现代战争打得是体系,是一个整体的国力,单个武器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所以鬼子虽然缴获了这么多好东西,但他能使用的并不多。如鬼子的子弹大多数是65毫米口径的,而缴获东北军步枪和轻重机枪口径大部分是79毫米口径,鬼子的子弹不能用(只有极少部分是6.5毫米口径),缴获的炮因为有一部分,如14式37平射炮,38式75野炮,13式75野炮是仿制日本的武器,可以勉强拿来使用。但威力最大的147门14式77野炮是仿制奥地利的,和鬼子的体系一点都不合拍,而为了这些武器,单独开个生产线很不划算(鬼子把东三省兵工厂马上改造转产了鬼子的制式武器)。至于那些飞机、坦克,鬼子就拿来使用,用废了拉倒,如这些武器一般都在东北战场对付马占山等东北军和义勇军时曾经出现,但时间不长就因为各类原因报废并退出战场。
  日本如何洗白九一八事变
  创办之初,《盛京时报》姿态是“中立”,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开始悄悄发生变化。原来主要以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评论性报道为主的版块,开始对中日关系及中国的政治问题进行关注。对于“九一八”事变本身,《盛京时报》最初虽也以中立的态度来报道其经过及原因,但在字里行间及具体技术手段的运用上,则显现出其为日本侵略行径进行辩解的意图;而随着该报逐渐加大对国民政府的丑化和批评,以及对国际舆论的片面性宣传,其从舆论上帮助日本侵略中国的面目彻底暴露出来。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盛京时报》于9月20日连续报道事变的爆发及经过,是最早报道该事件的中文报纸之一。由于《盛京时报》身处事变发生地,其报道因此被日本赋予了权威、详实的色彩。首先,报纸以重大新闻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引题、主题和副题三合一的形式概要明确报道事变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北大营兵炸毁南满路 寻致南满各地成战场 彻夜而闻炮枪轰轰隆隆";进而在消息的具体内容中以超常规的字号和加黑的字体报道事变发生的经过:"十八日晚间,北大营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沟附近之南满铁路,因而引起中日两军之大冲突。卒之省会四郊遽成战场,炮声枪音轰轰隆隆,直至十九日,午后三时犹在严重交战状态中。"接着以"炸路之华兵曾被击退一次"为题进一步描述事变的过程:"十八日满铁南行第十四次列车通过后,于午后十一时许,在北大营西方,突有中国正规兵,依将校指挥之下,爆炸南满铁路,一齐开枪攻击,该守备军对之立即开枪应战使华军遁走于北方。" 在该报道中,以大字的方式突出"炸路华兵"四个字,并强调此次事件是在"将校指挥"下"中国正规军"所为。以此表明事变的发生是由于中国正规军在挑衅,也由此表明日本的军事行动是自卫反击。随后,该报称:华军大举"逆袭","被日军击退尾追"后直冲北大营。换言之,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出于"自卫",日军只是在抵抗中国军队的"逆袭"中,才冲进北大营,是被迫的行为。
  为进一步证明日军行动的"自卫"性,《盛京时报》在报道事变发生及其经过的同时,发布《日军司令官莅沈出示安民》和《市民对于战事以为日军演习》两篇消息进行佐证。前者告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中将接到冲突警报后立即乘特别列车赶往沈阳,于19日12时到达,并在东洋拓殖会社设立司令部,旋即发出"安民布告",宣布日军负责治安以对良民"格外保护",对"故意讹传谣言反对治安者"要严加惩罚,"决不宽待"。后者则报道说,沈阳市民对枪炮声习以为常,因此对事变一无所知,以为是夜间演习而安然入梦,天明直立街头观日军进城"如看热闹","而日军亦纪律严肃,对于市民秋毫无犯",是以社会"秩序井然",掩盖日军在事变中屠杀中国军民的事实。两篇报道意在反映事变发生后日本关东军和当地民众的反应,以及沈阳城社会秩序的良好和安定,意在证明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出于"自卫",为日本占领沈阳提供合理依据。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日军在占领沈阳后立即通过所谓的"治安"对该地实施严格控制和严酷统治,同时也使人充分感受到了报道者对日军的赞扬。
  在对事变的经过进行描述后,9月22日,《盛京时报》详细刊登出《日本侧决定奉天案方针》,宣称:"本事件之真相,虽未判明,但日军军事行动,为自卫权之发动,必为国际法上当然容许之处置。"到9月26日,《盛京时报》刊登日本政府发表的满洲案真相声明。这份由始作俑者公布的真相,其中心意思只有两条:一是宣称"自卫"。在声明中称:日本政府"平素以增进中日两国亲善举共存共荣之实在为一定方针,苦心努力",但"在与日本有最密切利害关系之满蒙地方,最近频发不快事件",而"中国军队一部,破坏南满铁道线路,袭击日本守备队,以致发生冲突",日本军队"认为有防患于未然,芟除危险原因之必要,为达成此项目的,开始迅速行动,对于附近驻屯之中国军队,解除武装,关于维持地方治安"。虽然在奉天城内及吉林有若干部队,"然均非军事占领"。以此向外界表白这次事件非同小可,是由于日本的"生命线"南满铁路被中国军队炸毁,所以日本不得不起来行使自卫权。二是表白"不扩大",即向西方列强表示日本除"自卫"外,绝无任何野心。声称:日本政府"对于满洲无何等领土的欲望",在排除满铁侧面的威胁后,日本部队就会归还目前占领的长春,因为日本政府决定"努力不使"事态扩大。
  总之,《盛京时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无论是在形式、内容,还是文字编排上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极力通过文字和版面的编排组合,为日本侵略行为进行辩解,制造出一种日本似乎不得已而使用武力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其核心意图就是要证明"九一八"事变是由中国挑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寻衅行为。以此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解,并掩盖事实真相。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