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三河镇大捷太平军大败李续宾 第一猛将遭遇湘军最大惨案

三河镇大捷太平军大败李续宾 第一猛将遭遇湘军最大惨案

非我族类 2017-06-08
\

李续宾
  太平军的三河镇大捷是李续宾始料未及,或许李续宾确实对敌情估计不足,作为湘军第一猛将,即使他实力非凡,在兵力对比悬殊惊人的情况下,也是难以施展。于是,李续宾就成了湘军历史上最大惨案,真是令人叹惋。
  1
  安徽的三河镇有一座古庙,名曰“九大人庙”。据文献记载,在舒城和桐城之间的山间也有许多小庙,庙主都有“九大人”之称。这些大大小小的庙宇,祭祀的是湖南湘乡人李续宾。
  胡林翼《祭李迪庵文》:
  生有奇骨,敦厚如勃。肝胆沉雄,口舌木讷。朴如新息,晚成大器。
  李续宾是咸丰年间的湘军大将,他于咸丰八年(1858)率领六千将士战死在安徽的三河镇,是湘军史上记载的最大惨案,也是太平天国历史上英王陈玉成最大的得意之作,忠王李秀成也因参与此役而增添了一份荣光。李续宾死在三河,或说自杀,或说兵败自尽,不论是怎样死法,都是为朝廷尽了忠,也就会有当地百姓为他立庙祭祀。由于军中将士误以为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都称之为“九大人”,民间也因袭了这个称呼,庙也因之命名。除庙宇以外,庐州一带还有与九大人相关的陈迹,如一块七尺高碑,上书“李忠武公战殁处”,指示他阵亡的地点;还有一块石碑上书“李忠武公故垒”,指的是李续宾所部扎营之地。
  湘军在三河惨败,骄傲的白色战旗被太平军的马蹄践入烂泥,而在湘军的故乡湘乡县,村村哀嚎,家家白幡,死去的湘军将士的家属心中刻下了悲愤的烙印。同治元年(1862),陈玉成在安徽被俘,胜保将其凌迟处死,朝廷下令将其首级递送到湖北与安徽的湘军各营中传阅,以解心头之恨。由此可见,李续宾及其下属的牺牲,对清朝皇帝、对湘军普通士兵都是一个耿耿于怀的事件,它使李续宾在湘军史上有了无比悲壮的特殊地位。爱新觉罗皇室一直没有忘记这位死难的忠臣,同治八年(1869)给他加封三等男爵,光绪十二年(1886)下诏画像于紫光阁,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以御笔开列为功勋最著,录用后裔。
  李续宾的死是令人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的。然而,这位大将本来可以不必悲壮地牺牲。他其实是一位常胜将军,他的部队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他是这支军队的缔造者和指挥官,他的白色军旗象征的不是败亡,而是一往无前的胜利,他在湘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有可能与曾左彭胡齐名。
  2
  在湘乡人的民兵组织最初取名为“湘军”的时候,李续宾就是他们的领导人之一。那是咸丰三年(1853)七月,罗泽南率领一千二百人的湘乡勇队援助邻省江西,驻扎在南昌得胜门外的七里街。湘军指挥官共有十五名书生,其中有五名非常勇敢,他们是李续宾、罗信东、罗镇南、易良幹和谢邦翰。湘乡勇刚到,太平军便发起猛攻,湘乡勇大部溃逃,五名书生坚持抵抗,其中四人阵亡,李续宾是幸存者。太平军一通追杀,湘乡勇战死八十一人。
  李续宾在湘乡勇的这次败仗中表现得格外出色,他十分沉着,既不逃跑也不硬拼,率领一百六十人埋伏下来,等到太平军主力通过之后,邀击他们的队尾,击杀三十七人,总算挽回一点损失。罗泽南逃到民舍中藏匿,也捡了一条性命。入夜之后,李续宾和弟弟李续宜一起找到罗泽南,护送他回到营中。罗泽南收集溃卒,将一千一百名湘乡勇分为两营,罗泽南自己率领玉字中营,让李续宾率领右营。湘乡勇另外有个左营留在湖南,没有增援江西,其实跟罗泽南不是一个体系,没有统属关系。湘乡勇在南昌第一次打出“湘军”的称号。
  中营和右营都有三百六十人吃官饷,是政府编制,其余四百人称为“余勇”,是私人编制,由罗泽南与李续宾募饷养活。罗泽南不愿管这四百人,全部交给李续宾统带。在清末的这场内战中,湘军乃异军突起,而李续宾是其最重要的指挥官之一,直接统辖的人数远远超过罗泽南的中营。
  读过湘军史的人都知道,湘军每营最初定编三百六十人,称为“小营”,后来改为五百人,称为“大营”。这种营制,是曾国藩与罗泽南制定的。但是,李续宾的部队从来没有采用这个营制,因为他很擅长使用“余勇”。他的右营总是由吃官粮的定编勇丁加上“余勇”组成,所以数量大超规定。他长期靠自己募捐或用私财来豢养一批余勇,使他在营制问题上可以为所欲为,这是指挥部队游刃有余的一个法宝。另外,他认为一个营兵员的多少要以该营将领的才能来确定,才干大的可以多带一些,才干小的少带一点,如此灵活定员,才能实事求是,不致出错。
  3
  咸丰三年十月,由于湖南的衡州与郴州大闹土匪,巡抚骆秉章将罗泽南的湘军调回本省,将两个营正式定名为中营与右营,并刊发两颗木印。那时还没有制宁薪饷制度,由于粮价便宜,士卒每天能有一钱银子就乐得合不拢嘴。其他兵营发放银两都有所克扣,只有李续宾按照足秤发饷。偶然遇到粮食短缺,士卒每天只发四两米,李续宾也只吃四两,饮食起居,保持官兵一致。由于全军都是同乡,当士卒的家人向李续宾家人打听消息时,李续宾在家书中一定会说明士卒的情况,请家人转告士卒的父兄妻子。李续宾的这些举措为湘军奠定了优良的军营文化,士卒都愿为他效死,不敢犯禁,右营的纪律独享盛誉。
  湘军命名之后,各营采用不同的旗色,罗泽南的中营打红旗,李续宾的右营打白旗,王錱的左营打五色旗。红旗、白旗和五色旗很快就象征着各营不同的特点,于是有了“三子”之谣,即中营银子、左营旗子、右营顶子。
  话说咸丰四年(1854)六月,中营与右营攻打岳州,同行的陆军还有塔齐布所部。他们把太平军赶出了岳州,罗泽南和塔齐布都急于进城,唯有李续宾率领右营追击敌军,趁着大雨擒斩两千多人。塔齐布立马观战,大声赞道:“白旗无敌!”中营率先入城,将敌军钱粮全部收缴;李续宾的部队连续作战,却毫无收获,将士们心中不快。李续宾赶紧召集会议,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曾国藩和塔齐布也到右营来对军士们作揖,还带来了五百块六品军功牌。李续宾这下心里有底了,对众人说:“巡抚给了我们军功牌,我们无钱却有功。我看也用不了这许多功牌,何不拿出三百块去与中营交换粮食?”众人这才转怒为喜,欣然赞同。中营果然用两千石谷子换了右营的军功牌。此事传为佳话,人们都说中营弄银子是好手,右营注重立功升官,而左营的旗帜最为显眼,这就是三子之谣的来源。
  这几句歌谣很好地总结了李续宾右营的特色。李续宾看重荣誉,为了获取战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湘军将士都是用战功来跟朝廷换顶子,所以李续宾的右营升官者最多,而作战也就最不要命。三河之战,李续宾对自己的覆灭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因为他明知自己是孤军深入,在连克几座县城之后,他又执意留兵防守,还是不肯退却,继续前行,去执行皇上交给他的任务。他和他的部属宁死不肯放弃湘军劲旅的声誉,不愿被人们指为孬种,也不愿向太平军示弱。从这个角度而言,李续宾演出湘军史上最大的悲剧,也可以说是他和全体将士的宿命。
  本文摘自《帝国余晖》,原标题为“湘军最大惨案的主角”。
关键词: 三河镇大捷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