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田庄台战役中日双方的兵力对比 田庄台战役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田庄台战役中日双方的兵力对比 田庄台战役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非我族类 2017-07-13
\

田庄台战役
  从中日双方的兵力来看,田庄台战役是一场旗鼓相当的战役,清军应该不至于惨败。其实田庄台战役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虽然清军兵力充足,但火力和战术方面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
  参加田庄台战斗的日军有两个军,大约20000人,当时以宋庆为统领的清军人数大约也是20000人。在日军和清军人数对比相对均衡的情况下,最终决定田庄台战斗胜负的关键又有哪些呢?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文化产业协会的会长马宝石认为,第一是火力对比相差比较悬殊,第二是战术调整。
  马宝石说,首先从火力上看,日军有大炮91门,另外还有14门山炮和野炮,清军随军大炮40门,这40门大炮经过几次战斗下来都是带伤的,还有田庄台古炮台上有27门炮,这是不可移动的。从整体火力看,两方相比相差38门炮。同时日军大炮炮管长,射程远,杀伤力大,炮体比较轻,便于移动,清军27门炮固定在炮台上,根本不能移动,另外40门炮炮体重,射程近,杀伤力小,所以在战争对射的时候显然不占优势。
  第二方面,战术上,就在田庄台决战的第二天晚上日军通过8日白天以火力侦查把清军的火力点全部侦查到,同时又派奸细到清军这一侧进行实地侦查,得到的情况和火力侦察几乎相符。
  所以,日军连夜进行战术调整,采取包抄迂回的办法,在河东岸分两股,一股沿辽河北上几十里以外由河对岸下河踏冰到河西岸来,第二天凌晨集结到位,另一股由辽河对岸往下游走,也走几十里地以外的双井子爬到辽河对岸,再往田庄台西南集结,也是在9日凌晨集结到位。
  日军这种包抄围堵的战术在旅顺、大连湾、锦州曾经多次使用过,那么这一次清军布防是不是依然像以往一样属于守势战略,并且一字排开呢?
  马宝石认为,清军在布防上忽略了西南。西南清军以为有炮台27门炮坐镇,所以没把兵力重点放在那里,把兵力重点放在到田庄台内和东北那一带,所以日军连夜调整战术把两股部队同时在9日凌晨集结到位,这样就被日军拿到了突破点。
关键词: 田庄台战役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