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滕县保卫战真相 滕县保卫战几大问题澄清

滕县保卫战真相 滕县保卫战几大问题澄清

非我族类 2018-02-06
\

 
  作为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战的序幕战,滕县保卫战本来就很有名,再加上影视作品的播出,滕县保卫战的名气更是剧增。在很多的文字记录中,滕县保卫战被一再渲染,以至于后来的记载都开始偏离史实。本文将为读者澄清一下关于滕县保卫战的几个问题以帮助大家了解这场战役的真相。
  一部电影《血战台儿庄》,把滕县保卫战描述得非常惨烈,这也成为了川军抗战的唯一一个勇敢象征,至今被很多国人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很多四川人甚至说出了“川军勇于外战,耻于内斗”(我觉得有点讽刺,在军阀混战时期,四川自己省内尚且内乱,怎么能说是“勇于外战,耻于内斗”呢?)、“川军虽然是双枪兵,但是打日本从来不含糊”、“无川不成军”等等狂热口号,但是真正的滕县保卫战是这样的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现在网上不少文章所说的川军滕县战斗的情况:
  “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122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四千余人。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131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极感慨地说:“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还有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川军在滕县还有300多伤兵不愿当俘虏,全部拉响手榴弹自尽”等等。
  从这里看,川军是很悲壮,而且还得到了李宗仁将军的赞扬,而且又有著名的战地记者范长江于1938年5月还曾出版了《悲壮的滕县之役》一文,这一切的一切似乎表明,现在流传的滕县保卫战的记录完全没有什么错误了,但是只要仔细查看中日两方的资料,根据《悲壮之役——记1938年滕县抗日保卫战》一书(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滕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76页,1992年12月第一版),以及日本出版的《支那事变陆军作战》等就可以看出,网上流传的这篇文章很多都是错误的。
  第一,“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这句话就是一个常识性错误,进攻滕县的部队是日军矶谷第十师团濑谷支队一部,而不是板垣第五师团。
  第二,日军的伤亡绝对不可能有“死四千人”那么多。因为日军参加攻藤县只有濑谷支队的步兵10联队和濑谷支队所属的少部分特种兵,而且这个联队还缺少了一个半步兵大队,也就是说,日军进攻滕县的部队总共只有1个半大队加上少量特种兵的兵力,冲顶也就3000人左右,怎么可能会有4000人的阵亡?而且在日军无论是在抗战时期公布的战史,还是抗战结束后公布的战史资料,对于滕县战斗都是“濑谷支队13日自邹县出发,逐次突破,27日抵达”以及“濑谷支队长以步兵10联队为基干部队,攻击滕县附近之敌。 3月16日早晨开始攻击,遭到意外抵抗,18日午后完全占领滕县。”,如果日军在滕县伤亡惨重,肯定会在战史有所反映,但是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并没有说到滕县有什么过于激烈的战斗,只是有一般的战斗而已。
  第三,川军122师也并不是5000人全在滕县阵亡,也没有什么“300多伤兵不愿当俘虏,全部拉响手榴弹自尽”等等,根据《悲壮之役——记1938年滕县抗日保卫战》122师战报记载:122师参加战斗军官265人(阵亡6人,伤10人),士兵3449人(阵亡105人伤156人),另有军官6人,士兵470人失踪(判断为战死)。从这里可以看出,122师伤亡也就是700多人,并没有遭到毁灭式的打击,而且全师参战部队也不到5000人。
  而真正伤亡大的部队是川军在城外的另一个师124师,124师的伤亡报告如下:124师下辖370和372旅,370旅参战军官133人,准尉及士兵5219人(阵亡军官17人,准尉士兵640人,伤军官16人,准尉士兵331,生死不明准尉士兵37人),372旅参战人员军官99人,准尉士兵2117人(阵亡军官4人,士兵173人,伤军官10,准尉士兵282人,准尉士兵生死不明32人),这个川军师的伤亡1500人左右,但也没有达到全军覆没。
  其实川军战斗力不强,要不然在抗战结束后在国民政府曾经对抗战国军部队以军为单位进行的一个五等级排名中,川军绝大部分部队被排到第四等,只比第五等的保安队强些,川军战斗力远不能与西北军、桂军等其他杂牌军相比,甚至在与同是“双枪兵”的滇军比较的时候,川军也不如滇军,四川人邓小平曾经在很多场合多次评价川军战斗力差,尤其在评论云南、四川这两支“双枪兵”战斗力的时候,也说过滇军战斗力强,虽然滇军也是双枪兵但打起来很沉着;川军不行,战斗力很差。国民政府很多将领也评价川军“没什么战术,进攻是散兵线式的一线进攻,防御也是一线防御,没有纵深。不善于用预备队”。很多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也说川军只是靠“一口烟气作战”(也就是说烟气一过,就没什么战斗力了)。
  第四,王铭章将军并不是在亲自指挥巷战过程中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根据史料记载,且根据不少参加过滕县作战的原王铭章身边的老兵回忆,其实王铭章是在突围转进的途中被日军击毙的,根据当时王铭章将军身边的战士在战后的回忆,当时日军从各个方向向滕县进攻,守滕县县城的部队只有122师的7个连近千人的兵力,122师其他部队全在城外被日军打散了。而且根据滕县城防指挥官、同是川军第122师第364旅第727团团长张宣武将军在事后回忆,在滕县保卫战前,第五战区为了支援滕县,曾经运了整整一节车厢的手榴弹给滕县川军,使得在滕县城墙上的川军平均每名士兵都有一箱手榴弹(50颗),这对于弹药物质本身就极为缺乏的中国军队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另外在战前川军122师部队还提出要求希望能给点鸦片,怕士兵关键的时候烟瘾上没力气打枪,第五战区想尽办法从当地的贩毒者那里又弄了不少给滕县川军,这从日军战后曾经提到过在滕县发现大量的大烟土就可以说明是事实。但是滕县城池仍然在一天多就失守。王铭章将军当时在是在滕县城楼上被日军发现,日军用密集的机枪火力把他打死在城外壕沟内,且王铭章也不是什么在县城中心十字街口继续指挥残部与日军巷战,而是他以为西城关还在中国军队手中,所以向那个方向突围,最后牺牲于日军火力下。从这里看出,王铭章将军仍然是英雄,毕竟他率领部队死拼了,而且他也没有投降,而是英勇地牺牲在日军手下。英雄还是英雄,即使他是牺牲于转进途中。
  第五,在滕县保卫战中,曾经有个很出名的“与城池共存亡”的滕县县长周同,这位县长战前大谈“开战以来,无一城之父母官能与城同殉,吾愿开此先例”,在很多“文章”中还活灵活现地说出这位周县长继王铭章将军之后,是怎么跳城自杀的,可惜这是假的,因为就是这位周县长,直到1951年才在山东被政府镇反,这在国内文史档案中有记载。
  滕县保卫战其实只是一场很普通的保卫战,而且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打得不怎么样的战斗,原本是要求122师在县城要坚守三天,但是仅仅一天多就失守,而且日军进攻整个滕县和周边地区的部队不过是半个联队加上一些特种兵总共不过3000人而已,也就是说是日军3000人对川军2个师主力1万1千多人,另外还有汤恩伯军团一部,而且起码有2500人以上的日军被川军另一个师124师和随后赶到的汤恩伯军团一部吸引了,直接进攻滕县县城的日军不过4、5百人,滕县守军川军122师在战前有大量的手榴弹,第五战区在战前支援川军的不少轻重机枪很多都在滕县城内,所以滕县川军弹药不算很缺,大烟也很充足。但是仅仅1天多就失守,而且早在滕县城池攻防战之前,王铭章将军就失去了对122师其他部队的控制,也就是说,122师在之前已经完全被日军打散,川军战斗力之差,可见一斑。并不是我为我们山西人辩护什么,而是我坚持认为,我们山西的晋军尽管经常被国人小看,但是我们晋军在原平的死守战,都远比川军这个被胡吹了20多年的滕县保卫战要好得多。
  滕县保卫战之所以被夸大,主要还是在李宗仁将军的战后报道,一样是抗战前期的守城战,同样是守城主将牺牲在战场上,滕县保卫战的激烈程度、中国守军的表现都比不上此前山西战场上的原平保卫战,但是滕县保卫战的知名度却远在原平保卫战之上,这就要慨叹宣传机器的强大威力了。滕县保卫战之所以会大吹特吹,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是应该与徐州会战开始不久,第五战区刚刚枪毙了战区副总司令将韩复榘有很大关系。一个因为保存实力,擅自放弃防区而被重处(韩复榘);一个不管实际如何总算是坚守滕县最后以身殉职(王铭章),一奖一罚以振奋士气,这也无可厚非,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振奋士气鼓舞其他部队杀敌,这样做在当时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战地记者范长江本身就是四川人(四川内江人),他也仅仅是听了李宗仁将军的口述后,就写下了《悲壮的滕县之役》一文,文中的真实性是不高的,而且这也是宣传的很重要一部分(事后范长江也承认他的文章有宣传夸大鼓舞士气的成分)。因为根据同为川军将领的孙震所编写那本被历史研究者称为“水分大得都可以养鲸鱼”的书《22集团军作战详报》以及李宗仁将军在抗战结束后写的的那本抬高地方军而贬低中央军的回忆录都没把滕县保卫战说得这么夸张。
  总体来说,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的表现有好有坏,守滕县的第122师战斗力非常脆弱,在外围就被日军轻易击溃,在守城的时候面对数百日军也仅仅只顶住了一天多就失败而突围,且伤亡并不大,完全是逃跑的多。而在城外的川军另一个师第124师则于日军打得昏天黑地,却没有多少资料说到。这原因应该就是毕竟第122师是死了一个将军,影响比124师大得多而已。但是绝对不能埋没了另一个川军师第124师的努力表现(虽然这个师的战果也很小,但是却没有出现太多的逃兵)。
关键词: 滕县保卫战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