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战史资料 > 黄桥战役中陈毅和粟裕是如何进行统战工作的

黄桥战役中陈毅和粟裕是如何进行统战工作的

非我族类 2018-03-05
\

 
  黄桥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胜利,和陈毅、粟裕在决战前后精密策划的统战工作是分不开的。1940年黄桥决战一触即发之际,陈毅和粟裕也在苏北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统战工作,这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使得他们最终能够拿下决战的胜利
  1940年黄桥决战前后,陈毅、粟裕按照“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要求,执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在苏北富有成效地开展了统战工作。
  七十七年前的黄桥决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五千余兵力击溃了顽固派韩德勤三万人马的猖狂进攻,从而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黄桥决战的最后胜利,是陈毅、粟裕等领导人在军事上巧妙部署、出奇制胜的结果,更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结果。
  第一,高举抗日大旗,积极发动群众,从政治上孤立顽固派。
  (一)积极广泛地发动群众
  中共苏北区党委、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中共泰兴中心县委、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召开各种会议作动员报告,揭露韩德勤投降、分裂、倒退的真面目,组织人民群众声讨顽固派破坏抗日的罪行,黄桥方圆几十里内的各乡镇农民已都发动和组织起来了,1万多人的黄桥镇,就有7千多人参加了工抗会、农抗会、商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学抗会等各种抗日团体。他们战前筑工事,战时做饭、送弹药、抢救护送伤员,战后配合部队押送俘虏、打扫战场……,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军民情如鱼水的赞歌。
  (二)争取开明士绅支持新四军抗战
  朱履先、韩国钧是苏北开明人士及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前者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北洋军阀时代任过师长、县长等职,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委任朱履先为陆军第二师中将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后者是前清的翰林,北洋军阀时代任过江苏省长。苏北的中上层分子和知识分子,都注视着这两个人的政治动向。把这两个人争取过来,就可争取到苏北中上层分子的大多数,对分化韩德勤的部属关系也很大。
  陈毅首先就去拜访了朱履先,并与朱履先一见如故,陈毅向朱履先介绍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及新四军在江南抗日的英勇事迹,阐述了被迫移兵苏北以求抗日的苦衷,深深地打动了朱履先的忧国忧民之心。决战前夕,朱履先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四方奔走,联络苏北中上层人士,宣传共产党“一致对外、团结抗日”的政策,揭露国民党“对内反共、对外妥协”的卖国行径,公开谴责顽固不化的韩德勤,大大激发了苏北各界民众的爱国热忱;他首先带头缴纳田赋,亲自号召黄桥工商界人士为新四军捐款,很快就募集到6万元,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物资基础;决战打响后,他又不顾年高,冒着枪林弹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支前助战;并致函李明扬:国难当头,千万不可自相残杀,"韩若胜,必先灭李”。使得“二李”按兵不动,对黄桥决战取得最后的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
  陈毅也曾多次拜访韩国钧,向韩老先生问候致敬。在会唔中,陈毅历?狄熳迦肭郑?国土沦丧,百姓受难的惨状,剖析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激发韩国钧的爱国精神和对新四军的同情。后来,韩国钧出来主持正义,召集苏北绅商学各界知名人士召开"停止苏北内战,一致团结抗日”座谈会,协商停止磨擦,实行分区抗敌,大大激发了苏北各界民众的爱国热忱,影响所及,使韩顽在政治上完全孤立。
  第二,利用派系斗争,争取中间势力,从军事上削弱韩德勤。
  李明扬、李长江是鲁苏皖边游击总指挥部正副指挥,简称“二李”。“二李”和陈泰运名义上归韩德勤指挥,实际上受到韩德勤的排挤和歧视,与韩有尖锐的矛盾。争取“二李”和陈泰运中立,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
  (一)争取苏北最大的地方实力派“二李”保持中立
  陈毅三进泰州,“二李”承诺保持中立
  1939年7月,陈毅在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和苏北特委书记惠浴宇陪同下,一进泰州拜访“二李”。李明扬避而不见,由李长江接待。陈毅措辞恳切地分析了形势,表明了新四军愿意与“二李”团结抗日的愿望,至此双方建立了联系。此后,陈毅又援助二李一批枪支,同时派陶勇所属部队帮助“二李”从江南国民党第三战区运回其所需枪械,使二李对新四军的态度进一步缓和。
  1939年12月,陈毅由管文蔚、惠浴宇陪同二进泰州。这次“二李”待之以上宾之礼,泰州城内到处张帖了“欢迎四将军”(四将军即指新四军)的标语,这一标语恰恰反映了二李还不敢公开得罪韩德勤但我军的统战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李”还将蒋介石、韩德勤的反共密件给陈毅看,表示他们不反共。
  1940年春,陈毅由惠浴宇陪同第三次进泰州拜访“二李”,争取其在磨擦中保持中立,李明扬表示不做韩德勤反共的牺牲品。
  “二李”摇摆不定,陈毅又打又拉,挽回时局
  在陈毅积极争取“二李”时,韩德勤也改变政策,表示要与“二李”“摒弃前嫌、重修旧好、共同反共”。作为中间势力,“二李”在韩德勤的拉拢欺压下,露出其摇摆性,新四军对“二李”的统战工作出现波折。
  6月28日,“二李”在韩德勤的挑唆下,纠集13个团万余人的兵力进攻郭村我挺纵驻地。挺纵和苏皖支队在郭村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奋起反击,歼灭李明扬部3个团,致使李明扬部全线溃退,郭村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7月3日,在泰州唾手可得之时,陈毅力排众议,分析了形势,认为郭村保卫战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战略上的胜利。要解决苏北问题,首要的是打败韩德勤,这就必须争取“二李”中立,不使之投奔韩德勤。陈毅还指出,打下泰州容易,但蒋介石、韩德勤、日本人都不会答应。于是,陈毅重申了“联李、击敌、反韩”的斗争策略,决定先把“二李”打痛了再拉一把:派朱克靖与二李谈判,说服他们继续与我军团结抗战,并且归还俘虏和部分枪支,让出郭村,这使“二李”大为感动,双方达成了让新四军借途东进黄桥的协议。
  (二)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巩固与税警总团、保安部队的统战关系。
  7月25日,新四军主力东进黄桥抗日,通过“二李”防区时,李明扬部如约让路。东进途中,新四军遭遇何克谦的保安第四旅和陈泰运的税警总团南北夹击,陈毅、粟裕分析:何克谦是彻彻底底的反共顽固派,必须彻底歼灭,而陈泰运则具备中间势力的摇摆性,属于可争取的对象,所以对于他可采取又打又拉的办法,与其建立关系。   新四军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以后,韩德勤感到这是对他的莫大威胁。8月21日,韩德勤在东台副总司令部下达了分左右两翼向黄桥地区新四军进攻的作战命令。于是爆发了黄桥战役的第三次战斗――营溪战斗。陈毅和粟裕商量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严守自卫立场,不先放第一枪。战斗告捷后,陈毅、粟裕努力争取每一个可能争取的力量,命令释放了俘获的保安一旅全部人员,发还了他们的枪支,促使保安一旅旅长薛承宗在此后的黄桥决战中保持了中立。
  (三)进一步巩固与中间势力的关系,为黄桥决战解除后顾之忧。
  决战在即,陈毅、粟裕经过深入考虑拿出作战方案:全力依托群众觉悟较高、粮草充足的黄桥,诱敌深入,各个击破。这样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我军手里,可以充分利用地形、自如用兵。一方面在政治上完全是自卫,可以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顽军驻地离黄桥较远,我军可利用顽行军时间充分准备,以逸待劳。
  尽管如此,整个作战部署还是建立在“二李一陈”和保安部队保持中立、不在背后捅刀子这一统战工作成功的前提之上的。由于中间势力具有天生的摇摆性,必须进一步巩固与“二李一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保“二李一陈”不助纣为孽,否则很难保证黄桥决战取得胜利。
  于是,陈毅再次做好与李、陈的统战工作。一方面依靠朱克靖、黄逸峰等进步人士,把他们派到“二李”指挥部和各中间势力部队掌握动向,并发动朱履先等再次致电重庆,请蒋介石调动韩顽打日军,在政治上争取主动。另一方面给“二李”施加压力,把江南两个主力营调至江北,并通知“二李”即将过江经过其防区,使其不要轻举妄动。后在黄桥决战时,“二李一陈”果然只是敷衍了事,保持了中立,从而对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0年11月1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批转陈毅《关于苏北统战工作的经过和主要经验》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军委完全同意陈毅同志的统战方针和统战工作,为使各部队团以上干部深切研究统战策略,破除其狭隘而不开展、顾小利而忘大利、称英雄而少办法的观点,特将陈毅报告转告你们作具体教育材料但须保证不外泄。”正是对陈毅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斗争中统战工作的高度评价。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