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万斯同】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与_万斯同与曹雪芹

万斯同

人物简介   万斯同出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是清朝初年著名史学家。他师从黄宗羲,精通史学,曾经以布衣身份主编《明史》,历时19年,不署衔、不受俸,体现了民族气节;他又著有《明史稿》、《石园诗文集》、《历代史表》等作品。万斯同晚年双目失明依然以口授的方式编史,为史学界留下了珍贵财富,1702年,万斯同逝世,享年64岁,私谥贞文先生。

人物生平
万斯同
万斯同
  明崇祯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1638年3月9日)戌时,万斯同出生于浙江鄞县,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8岁时,在客人面前能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失一字;到14、15岁读遍了家藏书籍,以后专攻二十一史,并受业于浙东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后又博览天一阁藏书,学识锐进,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
  万斯同像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很有民族气节。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黄宗羲拒绝。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以后,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荐他入史局。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当时,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衔,授七品俸禄。万斯同遵黄宗羲嘱咐,上京后宁愿寓居于徐元文家,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后19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为中国史官的楷模。又为尚书徐乾学纂《读礼通考》二百余卷。他自己说:“史之难言久矣!好恶因心,毁誉随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何况数百年乎?!……凡实录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滥诬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据闻全可信,而枉者鲜矣!昔《宋史》病之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者为贵,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不可益也!”
  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当时,参加纂修的官员有五六十人,他们把每篇初稿写成后.都送到万斯同处复审。万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诉纂编者,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应当核实,无一谬误。徐元文以后,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尚书王鸿绪相继担任纂修《明史》的总裁,仍延请万斯同继续修《明史》。
  万斯同以修《明史》自任。年青时喜欢古文及诗歌,与当时一些名士角逐于文坛,以后,他认为史学是国家需用之学,便由经入史,专攻史学,有志于作一代史籍手。他常常感叹唐代以后,修志时设局分修,造成史书错谬百出,说:“以前司马迁、班固修史,才既杰出,又承父学,事实可靠,才记入史书。以后,专家修史书,才虽不如司马迁和班固,但都不至于官修那样杂乱。修史书,就像入人之室,总是先知其厅堂,而后知其家境如何,礼俗如何;而后知其一家老幼、刚柔遇贤。待到都了解清楚后,才能掌握这家情况。修史书也同样道理。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众人不暇择其材宜与不宜,事实或不实,就像招过路人讨论室中之事。我所以要作总裁,是惟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不明。”他这番话,对后世修史者颇有影响。
  万斯同修史态度非常严谨。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他说过,修史难。修史者以自己的好恶随心毁誉。一室之事,三人传说,往往各异,何况数百年以前的事,是非曲直难以裁别,故受其枉者举不胜举。他说:“我少年时,在城东某氏家中一面当馆师,一面借阅该氏所藏的明代列朝实录。我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待长大后,游学四方,向故家长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凡杂家志传,无不搜罗,并以实录作为指针。实录直载其事,不尚增饰。他书中有错谬者,以实录为证裁。这样,虽不能说完全可信,但谬误就少多了。”他就是以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史。今“天一阁”珍藏有他编纂的《明史稿》列传部分十余册,在史学上有相当地位。
  万斯同一生不慕荣利,见人惟以读书励名节相切磋。态度谦恭,与人交往都自称“布衣万斯同”。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学子,无不尊称他“万先生”。他在京多次讲学,贯穿古今史实,评论中肯。清初著名学者李光地,品评人才相当苛严,对万斯同却极为赞赏。他说,平生所见,不过数子,如顾宁人(炎武)、万季野、阎百诗“真足以备石渠顾问之选者也”。
  万斯同晚年时候双目失明,只能凭借口授的方式编史。而由他口授,温睿临操笔的《南疆逸史》也因为没有刊印,而逃过了雍正、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为史学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八日(1702年5月4日)辰时,万斯同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葬于浙江奉化莼湖镇乌阳观山南麓半山腰,身边的藏书被钱名世占有。刘坊写有《万季野先生行状》。万斯同的去世,象征《明史》编纂第一个阶段结束,其后经过数次易稿,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距其过世,已有三十余年。经学家杨椿认为:“《明史》成于国初遗老之手,而万季野功尤多。纪、传长于表志,而万历以后各传,又长于中叶以前。袁崇焕、左良玉、李自成传,原稿皆二巨册。删述融汰,结构宠肃,远在宋、元诸史上。”文革时,万斯同墓惨遭破坏,惨不忍睹。
 
万斯同闭门苦读的故事
万斯同
万斯同
  万斯同出生于浙江鄞县,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他小时候也是个顽皮的孩子。而且曾经因为贪玩被家中客人们批评,丢了面子,于是他一怒之下掀翻了客人们的桌子,因此被父亲关进书屋。万斯同起初非常生气,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后来他闭门思过,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发奋读书。一年过去了,父亲原谅了他,他也读遍了书屋中的书籍,知道了父亲的用心良苦、理解了父亲。
  万斯同由此爱上读书,家中则多藏古今之书,可谓藏书万卷,藏书楼名为“寒松斋”,可惜他没有后人,所藏指数都归钱名世所有。
 
万斯同作品
  以布衣身份主编《明史》,著有《明史稿》、《石园诗文集》、《历代史表》、《纪元汇考》、《读礼通考》、《读礼附论》、《丧礼辨疑》、《庙制折衷》、《声韵源流考》、《经世粹言》、《明通鉴》、《明史表》、《康熙宁波府志》、《难难》等作品。
 
万斯同与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
  尽管《明史》修纂是政府行为,但清廷只严禁《明史》内容犯忌,并未禁止私撰《明史》。黄百家和刘坊为什么要将万斯同“所冀”之事,记载为“未了之事”、“未白之衷”呢?我认为万斯同之所谓“未了之事”和“未白之衷”,实际上即指撰写《石头记》,《石头记》即万斯同所私撰之《明史》。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脂批已点出曹雪芹即《石头记》作者(详见《红楼玄关》之二);而所谓“曹雪芹”,就来自李纨三姐妹之“连环谜”。
  “芹”有两种,一为“水芹”,一为“草芹”(俗称“药芹”)。那么“曹雪芹”之“雪芹”又何指呢?
  “曹雪芹”之“雪”隐“化”;“雪芹”之“雪”化了,“雪芹”也就“化”为“水芹”。而“曹雪芹”之“曹”隐“草”,所以所谓“曹雪芹”即“草化之水芹”。
  那么所谓“曹雪”即“草化萤(吟)”之“草化”;“吟”代指《石头记》。“水芹”则代指“一池青草”之“蒲芦”;而“蒲芦”又指蜂,即万。那么所谓“曹雪芹”即“草化之万”,也就是“创作《石头记》之万斯同”。此即脂批又称“曹雪芹”为“芹溪”、“芹”之原因,“芹溪”点出“芹”指水芹,代指“蒲芦”,即万。
  所以万斯同即“曹雪芹”即《石头记》作者。那么所谓“悼红轩”,即指“《明史》馆”;”红”隐“朱”。
 
人物评价
  黄宗羲: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
  徐元文:季野万子惠然北来,止余邸舍十年矣。同心托契,凝于兰金,编校之事,蒙实赖焉。
  黄云眉:不居《明史》纂修之名,隐操总裁之柄。
  全祖望:《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钱大昕:①先生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束发未尝为时文,专意古学,博通诸史,尤熟于明代掌故,自洪武至天启实录皆能闇诵。②于前史体例贯穿精熟,指陈得失,皆中肯綮,刘知几、郑樵诸人不能及也。③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明史》,以王鸿绪史稿为本而增损之,王氏稿大半出先生手也。
  黄百家:天生季野(万斯同),关系明朝一代之人也。
  张寿镛、陈训慈等:万季野先生启浙东之史派。……卒以唤醒聋聩,屋清社而光复华夏,先生振民族精神于文字,其功盖可想见。
  梁启超:①清代史学极盛于浙,鄞县万斯同最称首出。……其以独力成《明史稿》,论者谓(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②清代史学开拓于黄梨洲(黄宗羲)、万季野,而昌明于章实斋(章学诚)。……三君之学不盛行于清代,清代史学界之耻也!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