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梅贻琦为什么去台湾 不“走后门”的梅贻琦

梅贻琦为什么去台湾 不“走后门”的梅贻琦

山南慕北 2015-12-28
梅贻琦

梅贻琦
  梅贻琦被誉为“永远的清华校长”,他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当年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落榜清华却没有“走后门”,体现了那个时代教育的公平和良心。
  梅贻琦为什么去台湾
  1948年底,国共争夺北平的战斗已经在圆明园打响,隆隆的炮声传到了原本寂静的清华园,清华学子们纵谈时事,听说一众知名教授们在政权鼎革之际大多会留下,而校长梅贻琦却要随着蒋氏政权南撤台湾,当下就有学生组织起来恳切劝他留下,同时,梅贻琦也收到了发自吴晗的“挽留”函电,是奉周恩来之命以中共军代表身份发出的,梅贻琦“庚子赔款”首期留美生,电极工程学士出身,虽然在1949年后大陆出版的清华校史中刻意被淡化,但他是清华在任最久的校长,他带领清华在抗战的风雨飘摇中存活且壮大,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而且梅贻琦多次表明自己对清华“生斯长斯,吾爱吾庐”,然而梅贻琦终究是像胡适一样乘飞机悄然地飞往南京了,对于出走的理由梅贻琦解释道“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梅贻琦之后辗转来到了美国,掌控了清华在美的全部庚款基金,这一次梅贻琦又将何去何从呢?
  此时,国共的邀约比之前还要殷切,周恩来总理在公开谈话中说,“梅贻琦先生可以回来嘛,他没有做过对我们不利的事”,的确梅不像一些去台湾的科学家一样,担任过党军政的要职,或者坚持过“反共”立场,相反他担任校长期间,抗逆政治对学术的强暴,保护过游行的学生,不过梅贻琦终于在一年之后去了台湾,沉默而坚持的梅贻琦为什么一再远离新政权呢?或许从他在1945年的日记中可以推想,他写道,“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但颇怀疑”,这个“怀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于时局和中共的看法,出身清华的林从敏也在谈到梅贻琦出走一案时说,“事实上梅师决不可能留下,更不可能主掌清华,梅师一生尊重学术自由,不干涉教授与同学个人的政治思想”,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梅贻琦的想法,但是对于学术自由的尊崇思想文化理念的不一致,的确是一些科学工作者们无奈背井离乡,远赴台湾的重要原因,几年后梅贻琦用那笔庚款基金在台湾新竹建起了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进而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而在大陆的清华教授们教书育人的同时开始了站队与“洗澡”。
  不“走后门”的梅贻琦
  清华当时有一个规定,就是如果某个学生部分学分不及格,那么就得退学。有一年,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选修了12个学分,竟然有6个学分不及格,按照规定,他应该接受退学的处分,但他想通融一下,保留学籍,就跟班主任软磨硬泡。班主任当然做不了主,他就找到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也做不了主,他就直接去找校长梅贻琦。梅贻琦平素给人的感觉十分谦和、好说话,该生想,只要好好和梅校长说一下,梅校长应该能答应留下他的。他进校长办公室时,梅贻琦正忙着写材料,于是他站在那里先是检讨一番,然后就求梅校长网开一面。梅贻琦一直没有抬头,听他讲完了,对他说:“你自己把12用2除一下,看看你有多少分不及格了。”那位同学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离去,接受了退学的处分。
  梅贻琦不但对别的学生坚持原则,就是对待自己的亲属,也丝毫不客气。他的侄子梅祖武曾经报考清华大学,但成绩不够,梅贻琦没有动用自己的权力为侄子走后门,侄子无奈地去了北洋大学;几年后,他的小女儿梅祖芬也报考清华大学,成绩同样不合格,梅贻琦依然坚持原则,梅祖芬去了燕京大学。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