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毛岸英是怎么死的 毛岸英的尸骨没能运回国内安葬之谜

毛岸英是怎么死的 毛岸英的尸骨没能运回国内安葬之谜

新之助 2015-12-28
\

毛岸英
  当年解放军部队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进行战斗,这一壮举感染了许多国人,而在这批队伍里,就有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可天有不测风云,毛岸英最终没能平安归来,而是永远留在了那片异国土地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毛岸英是怎么死的
  1950年11月24日,麦克阿瑟的助手惠特尼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莱特森上尉发来的询问绑架中共领袖之子毛岸英的行动何时开始。麦克阿瑟说:“这个行动很不错。”当天夜里,毛岸英由彭德怀的警卫陪同,查哨时走出距总部五公里处遇到美特工。美国上尉莱德森率七八名美军突击队员和韩国特工,轻而易举俘获了毛岸英他们三人。警卫班班长张国祥冲到敌人面前拉响手雷,自己壮烈牺牲。双方在激战中小李为保护毛岸英也不幸牺牲,而毛岸英在混战中打中了莱特森,剩下的美军士兵则被前来接应的志愿军战士活捉。麦克阿瑟得知自己精心策划的“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计划出师不利,不仅没有抓到毛岸英和干掉彭德怀,而且还损失了数名训练有素的突击队员,包括精明强干的莱特森上尉,这使他十分恼火,急令空军执行第二步行动计划,派轰炸机向志愿军总部投掷大量凝固汽油弹,把志愿军司令部炸成一片火海,让彭德怀和毛岸英葬身其中。
  针对这个离奇的“阴谋说”,当年曾任志愿军总部敌情研究参谋的王天成予以否认,并且口述还原了历史真相。他说:“关于毛岸英牺牲,这几年各种道听途说,甚至捕风捉影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我觉得我们这些经历过朝鲜战争的人,有责任把了解到的真相公布出来,这也是对历史负责。”
  毛岸英入朝作战的事情,在当年是极为保密的,除了彭德怀等高层外没有几个人知道毛岸英的真实身份。毛岸英到朝鲜战场后的正式身份是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秘书兼翻译,他并无作战任务,但也经常和参谋一起研究敌我情况,发表意见。那时去志愿军司令部开会的人,总见到一个高个子年轻人列席会议,并不时参与发言,但都不知道他是谁。有一次开作战会,志愿军作战处副处长杨迪看到一个大个子坐在彭德怀身边,觉得这个翻译不太寻常。会后他问原作战处处长丁甘如,这是什么人?丁甘如回答道,我不能告诉你,这是纪律。我们后来才知道,毛岸英是最早一批跟随彭德怀准备入朝作战的人。
  毛岸英是在1950年11月25日早上牺牲的。就在前一天晚上,麦克阿瑟发动大规模进攻。这天晚上,彭总与司令部其他首长讨论战况,非常紧张。毛岸英和办公室其他人员一样,忙到大半夜才休息。当天是参谋龚杰在办公室值班,大家都休息后,龚杰和杨凤安留在彭总办公室。毛岸英与一周前刚到朝鲜的参谋高瑞欣两人在志愿军政治部的山洞里休息。
  美国空军的强大举世皆知,他们派上千架飞机整天轰炸,志愿军司令部已经先后换了四个地方。11月中旬志愿军党委常委还专门开会,研究彭总的安全和司令部的防空问题。会上决定,司令部工作人员在25日拂晓前疏散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并注意防空。
  当时是洪学智负责司令部,也负责彭德怀的人身安全。前一天晚上,洪学智来到彭总办公室,请彭总到半山腰上一个防空洞去办公。但彭总很犟,坚决不走。洪副司令见劝说无用,也不顾彭总在发脾气,边拉彭总出门边让杨凤安把彭总的铺盖卷、行军床,连同毛笔、墨盒、电报稿纸等办公用品一起,“强行”搬进防空洞,邓华副司令早已等在那里。三个人在防空洞里研究了两个多小时战况后,彭总叫杨凤安到办公室问前线情况。
  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实际上是一个小木房,杨凤安刚进门,看见美军两架B-26轰炸机由西南向东北,在办公室上空飞过。杨凤安说了声“注意防空!”随即向成普和徐西元两位参谋询问前线情况。那时已是早上九点多。毛岸英和高瑞欣刚从休息的山洞回到办公室。美军飞机来空袭了。问完情况正准备离开的杨凤安见又有敌机飞过来,便喊了一声:“不好,快跑!”这时美军的敌机的凝固汽油弹已有几十枚投在彭总办公室周围,成普、徐西元和彭总的两个警卫员逃出了火海,成普面部受了轻伤,可是离房门较远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却没跑出来。
  当时杨凤安跑到彭德怀身边,告诉彭总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彭总听后站立不稳,久久一言不发,许久才喃喃说:“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牺牲了。”说着,他走出防空洞,缓缓来到出事现场。他看着烧焦的尸体,心情十分沉重,中午饭也没吃。
  毛岸英牺牲时只有28岁,尸体已经无法辨认,只有凭苏联手表残骸才确认是他。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说,他是在11月25日收到彭德怀给毛泽东发来的一封电报,除了报告战事外,重点提到毛岸英不幸牺牲的消息。电报极简短。因为拿不准主意,叶子龙把电报交给周恩来,周恩来看了电报,坐在办公桌前,左手扶着前额,半晌才站起身低声说:“让我考虑考虑,先放一放再报告毛主席。”过了些天,彭德怀又给毛泽东发来一电,叶子龙又把电报直接给周恩来送去。周恩来说:“不要瞒了,总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主席吧!”于是叶子龙手拿两封电报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毛泽东当时正在沙发上看报纸。接过电报后,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他的头埋得很深。当他抬起头时,没有流泪,没有任何表情,但脸色非常难看,后来说了一句:“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彭德怀在1951年02月回京向主席汇报朝鲜情况时,对毛岸英的不幸做了检讨。毛泽东说:战场上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当彭德怀提到毛岸英的遗体是否运回国内,没等彭德怀说完毛泽东摆手说,在朝鲜战场上牺牲那么多英雄儿女,不要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特殊,岸英与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千百万英雄儿女一起埋在朝鲜的国土上。
  美国人根本不知道毛岸英的身份。当时志愿军的组织及行动是非常保密的。彭德怀规定各部队控制电台、封锁消息,在严密伪装下秘密夜行。志愿军入朝的一切行动,连亲人都不准告诉,所以毛岸英入朝之事可想而知更是最高机密。杨迪是彭德怀的爱将,他后来说,连我这个作战处副处长都不知道毛岸英在彭总办公室做翻译,美军怎么会知道呢?我们的保密政策是相当成功的。1950年10月19日晚,我们26万大军突然进入朝鲜,犹如兵从天降,完全出乎美军意料之外。麦克阿瑟那时还以为我们只是象征性的出兵,也不是什么正规部队。直到我军推到接近三八线,才知道他的对手是彭德怀。在麦克阿瑟既不知道中国派兵参战,又搞不清楚志愿军的统帅是谁之前怎么会知道彭德怀与毛岸英的行踪?怎么会做出所谓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决定呢?
  美国人这次空袭也并非是因为之前发现了志愿军司令部这个特定目标。美军的空军力量很厉害,他们利用强大的空中优势上千架飞机到处轰炸,只要看到交通枢纽或是重要地方,他们就会来轰炸。那时候空袭不断,志愿军司令部都安排在坑洞里面。因此,毛岸英的牺牲纯粹是一场意外,绑架事件也是子虚乌有。
  毛岸英的尸骨为何没能运回国内安葬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中南海永福堂灯火通明。这是一座挂着乾隆御书"永福堂"匾额的北京老式四合院,五间北房东西一字排开,当中一间是餐厅,东侧的两间是彭德怀的起居室,西侧的两间为办公室。东厢房曾作为召开军委办公会议的会议室,西厢房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宿舍。由于年久失修,有的门窗已经损坏,廊柱上的油漆开始剥落,整个四合院显得较为破旧。
  此时,已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彭德怀正坐在写字台前,聚精会神地审阅军委总干部部送来的一份电报。他推开文件夹,摘掉老花眼镜,端起杯子咕嘟咕嘟喝了几口水,然后起身在办公室的地毯上来回踱步,脑子里琢磨着电报里的内容。
  几天前,志愿军总部就安葬毛岸英烈士一事给中央军委发来一份请示,军委总干部部起草了复电,要求志愿军总部将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按理说,在国内安葬毛岸英无可厚非,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以及在朝鲜牺牲的团以上干部遗体,均已运回国内安葬在安东、沈阳等地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因此这样做并无特殊。
  彭德怀是一个原则性很强和光明磊落的人。他看完电报后,觉得把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国内安葬不太妥当,但又觉得事关国家主席,自己不好擅专。他准备给周恩来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吃罢晚饭,他又坐回办公桌前,严肃得如同一尊神像。他点上一支烟,缭绕的烟雾漫过了他的发际,使他的心绪难以平静。
  一场旷日持久的抗美援朝战争,牺牲了多少中华儿女啊!他们都安葬在朝鲜的国土上,毛岸英也不应该例外。毛主席不是亲口说过岸英是志愿军中的一位普通战士嘛!再说作为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的象征,作为毛主席本人和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毛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这是一座友谊的桥梁,架设在鸭绿江之上;这是一座感情的丰碑,竖立在中朝人民心中!
  毛岸英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既有利于教育中国人民,又有利于中朝友谊。想到这里,主张"中国生、朝鲜死、朝鲜埋"的彭德怀掐灭烟头,戴上花镜,提笔疾书: 总理: 昨二十四日赖传珠同志拟一封电稿,将毛岸英同志尸骨运回北京,我意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以此教育意义甚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敬礼 彭德怀 十二月二十五日 周恩来看完彭德怀写来的信,沉思良久,认为老将军说得有道理,毛岸英的尸骨不宜运回国内安葬,更不宜在北京安葬,应该和牺牲了的所有志愿军烈士埋在一起,这也是主席的意思,这样做政治意义更大。于是,他将彭德怀的信批转给毛泽东阅示。
  "主席!"毛泽东的秘书拿着文件夹走进菊香书屋,轻声说,"总干部部给彭总发来一个电报,说岸英是主席的儿子,要求将岸英的遗骨运回祖国,破格安葬在北京。彭总从大局考虑,认为这样做不妥。这是彭总写给总理的报告,总理批给您阅示。" 秘书把文件夹递给毛泽东,接着又说:"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们希望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老彭说得对,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人生父母养的,不能因为我是党和国家的主席,就给儿子搞特殊啊!"毛泽东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在文件上慨然批示:"同意德怀同志的意见,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也不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 这就是一代伟人的胸怀! 于是周恩来当日在彭德怀的信上作了"尊重你的意见和朝鲜同志的要求,请(传珠)重拟复电"的批示。刘少奇、邓小平圈阅后也都表示同意。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主张烈士与青山同在。他早年走出韶山冲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学堂读书时,为表示自己满怀豪情闯天下、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和信心,曾将改写的一首诗夹在他父亲的账簿里,题目叫《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毛岸英生前好友尤金时说:"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死在朝鲜了,有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埋哪吧!" 志愿军总部就安葬毛岸英烈士一事给中央军委发来一份请示,军委总干部部起草了复电,要求志愿军总部将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按理说,在国内安葬毛岸英无可厚非,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以及在朝鲜牺牲的团以上干部遗体,均已运回国内安葬,因此这样做并无特殊。彭德怀是一个原则性很强和光明磊落的人。他看完电报后,觉得把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国内安葬不太妥当…… 后来,刘思齐、邵华再次提出"迎岸英回家"的请求,毛泽东沉默良久,引用东汉初期着名老将军马援的话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毛泽东没有同意她们的要求。就这样,毛岸英与千千万万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一样,长眠于他战斗过的并用鲜血浸染过的朝鲜大地上。他们与青山同在,"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关键词: 毛岸英 抗美援朝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