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刘湘简介 刘湘和他的川军

刘湘简介 刘湘和他的川军

新之助 2015-12-30
\

刘湘
  四川是块风水宝地,土地肥沃百姓众多,号称天府之国。川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而这支队伍的领导者之一刘湘,也早已名垂青史。
  刘湘简介
  刘湘(1888年—1938年),民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在四川内战中逐渐发达,削平群雄统一四川,性格内向,深沉含蓄,持身谨严,为人剽悍,他与蒋介石虚与委蛇,若即若离,生前始终保持四川的半独立状态,军事与政治均有建树,笃信神道。另一方面,刘湘对川渝地区教育事业也有很大投入。1929年,重庆大学成立,其为第一任校长,并且为重大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卢沟桥事变后,刘湘出川抗战,1938年因病在汉口去世,逝前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和他的川军
  深明大义 空巢待蒋入川
  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初,蒋介石就深感日本对我国的强大威胁,因此他加紧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步伐,一面加紧围剿红军,一面试图将地方军阀势力控制在他的手中。在四川爆发的二刘大战中,他暗中大力资助支持刘湘,打败刘文辉,统一川政。同时,蒋介石深感一旦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自己不是对手,首都南京不可长保,因此他一直在暗中寻找安全的“民族复兴基地”和一个战时首都。他看中的基地是以四川为中心的大西南,战时首都是重庆。早在1935年3月,蒋介石就在重庆举行的孙中山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讲说:“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同年7月,他又说:“对倭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线以西地区为主要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同年10月6日,蒋介石在成都发表演讲时又说:“四川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实不愧为中国的首省,天然是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
  蒋介石图谋入据的四川新巢,正是统一川政的“四川王”刘湘的老巢。以重庆市为中心的四川东部更是刘湘发迹的根据地,在战胜刘文辉前如此,在统一川政还是如此。重庆是四川的商业金融中心,刘湘的军工厂集中在重庆,他的财源也集中在重庆。因此,作为一个利益集团的领袖,刘湘对蒋介石的势力渗透四川、威胁他的地位和利益,当然极力反对。但这与刘湘爱国与否无关。
  然而,迁都是利于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的必要举措,有一个安定的后方也会坚定对是否坚持抗战一直摇摆不定的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的信心,有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日,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而长远的利益。1935年秋,深明大义的刘湘决定接受共产党员张曙时和爱国人士傅春吾的劝告,以民族大业为重,把四川省政府从重庆搬到了成都。
  四川省政府迅速迁入成都,避免了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一场直接冲突,为两年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准备了条件,对我国形成团结抗战局面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它也充分表明刘湘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和小集团利益之上,爱国之心显而易见。
  主动请缨 率部出川抗战
  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推动下,国民政府决定全面抗战。
  四川人民有着优良的爱国传统。早在清末,蜀中精英杨锐、刘光第就参与了旨在“强国”的维新运动并为之付出了年轻的生命。1911年,四川人民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帷幕。随后四川人民又投入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伟大斗争,川军就是从这场大革命中诞生出来的。不幸的是,革命的川军很快就蜕变为鱼肉家乡父老、割据混战不休的军阀。
  然而,四川人民的爱国热情并没有因此消褪。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仅一周,四川各界代表就在重庆筹备成立了“四川各界民众反日救国大会”。大会发出川军“一致息争对外”的倡议,号召四川人民抵制日货,全川组织义勇军出川对日作战。受此感召,川将赖心辉首先通电表示愿率部出川作战,杨森、田颂尧随即响应。时任四川善后督办的刘湘召集川军将领共商出川抗日事宜。不久,令范绍增部一旅为先头部队,东下宜昌待命。然而在国民党中央消极抗日方针的指导下,全国抗战的热情迅速下降,川军出川也因此搁置下来。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四川人民要求子弟兵出川抗战的呼声再度高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四十多个团体致辞电四川军政当局,吁请刘湘“提挈川康各军,出师杀敌。” 在四川人民和全国人民爱国主义热情的感召下,刘湘为保卫民族利益建功立业的决心也日益坚定。他迅速向中央政府和四川公众表明了他的立场。
  首先是欢迎林森、蒋介石率中央政府迁都重庆。8月13日南京国防最高会议前夜,四川省主席刘湘面见蒋介石:“建议中央迁川”,蒋“甚表嘉许”。10月29日蒋介石正式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宣布: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敌大后方。南京国民政府发表的主席公告也明确说:“本月9日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晋京,催促中枢迁川,领导长期作战。”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公告后,刘湘又以四川省政府名义发表电文如下:“国民政府林主席钧鉴:顷读我政府宣言,知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移驻重庆。有此坚决之表示,益昭抗敌之精神,复兴既得根据,胜算终自我操。不特可待国际之同情,抑且愈励川民之忠爱。欣诵之余,谨率七千万人,翘首欢迎,伏乞睿鉴。职刘湘叩。”11月26日下午四时,林森率政府官员抵达重庆,四川省政府全体官员亲到码头迎接,十万川人夹道欢迎。而此时刘湘正在率部奔赴抗日前线的征途中。
  更重要的是,刘湘向公众表明了率川军迅速出川杀敌的决心。早在飞赴南京前,刘湘面对为他送行的四川各界万余人,发表了《告川康军民书》,郑重宣告:“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粮食若干万担,川军将从尸血海中求得最后胜利。”随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主动请缨,表示要亲率三十万川军赴前线作战。当时刘湘已经患有严重的胃病,如无强烈的爱国心,他大可托病不出川,出川也不必精锐尽出。
  刘湘的请求得到批准,他被任命为第七战区最高长官,统率作战作战。蒋介石还向刘湘承诺,全部出川的川军均归第七战区战斗序列,由刘湘统一指挥,而且中央政府每月给前线川军拨发经费140万元。
  11月,刘湘将所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和省政府主席两职分交钟体乾和邓汉祥代行,匆匆踏上征程。所部川军分数路开赴前线。邓锡侯45军、孙震41军和李家钰47军由川陕公路北上,经西安到河南许昌集结。杨森20军、郭汝栋43军由贵州直接开赴淞沪战场。刘湘亲率唐式遵21军、潘文华23军、王缵绪44军、王陵基72军等大部队东出夔门,由长江水路开抵武汉,其中大部被刘湘派往安徽南部,出入于沪杭路、京杭路,伺机切断日军的进攻线。由此,刘湘开始了他短暂的抗日历程。
  不计私利 严督川军阻敌
  然而,作为政府最高军事统帅的蒋介石却私字当头,言而无信。他先是在未告知刘湘的情况下把北路川军全部改派到山西,接着又收买了刘湘的心腹、川军将领唐式遵,然后找各种借口将川军四处调派,架空身为陆军上将和第七战区最高长官的刘湘,让他在武汉养病“待命”。蒋介石承诺给川军的经费也一直不到位,邓锡侯和李家钰都派人向刘湘哭诉:咱川军出了川立刻成了“没爹没娘的娃儿。”同时,蒋介石趁刘湘出川之机在刘湘后院下手,力图全面控制四川地方政府。
  蒋介石的卑劣行为自然让刘湘愤慨不已,但这并未改变刘湘的抗日爱国立场,相反,这更激起了他率川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雄心壮志。12月初,上海会战失败,国民政府主力军撤出上海战场,此时在苏、浙、赣交界的山区,身穿单衣草鞋的川军却正用四川造的土枪土炮抵挡着日军精锐第六和第十八师团的进攻。下令川军坚决抵抗的正是刘湘。鉴于日本即将攻打首都南京的急迫形势,刘湘让川军集结在广德、泗安之间,阻击由金山卫登陆正向南京进犯的日军。刘湘将他的计划交蒋介石审阅,嫡系部队纷纷逃命、节节败退的蒋介石喜出望外,批准了刘湘的作战计划。
  11月22日,刘湘亲自向川军21、23军下达了战斗命令,并将司令部设在芜湖,由副参谋长余中英代替他为前线指挥:144师由宜兴开往长兴阻挡由吴兴尾追我军之敌,146师协防;145师确保泗安机场,148师二独立旅居间联络,147师为总预备队,策应各部作战。蒋介石却急忙以刘湘养病为由任命亲信陈诚为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代替刘湘行使指挥权。
  于是,在当年的抗日战场上就出现了这样可笑可悲的场面:装备精良的中央军不战自退,同时身穿单衣草鞋川军六个师加两个旅却扛着土枪土炮掩护他们撤退。川军144师师长郭勋祺好不容易才留下中央军两个连的山炮部队助战。甚至刘湘命川军驰援泗安、广德,陈诚却命川军后撤;部分川军听刘湘号令前进,部分川军却听陈诚命令后撤,形成不必要的混乱。
  以守卫泗安机场的川军145师为例。先头部队433旅戴团推进到泗安后与敌前锋苦战三昼夜,伤亡惨重,而援军迟迟未至,日军又出动坦克、装甲车,饶部不支,退守机场,主力刘子生团恶战一天,敌势更盛。次日,刘团与日军肉搏,敌乃出动飞机轰炸、扫射,团长刘子生身负重伤,全团官员损失四分之三以上。饶国华被迫命令焚毁烧机场后撤退,全师退守界牌待援。此时饶国华令刘汝斋团投入战斗,刘是唐式遵的亲信,唐已投靠蒋介石,刘乃不听饶的命令,奉陈诚之令后撤。饶却不愿不战而逃,亲率一营官兵反攻,被日军优势兵力包围于十字铺据点,饶不甘被俘受辱,举枪自杀。
  川军打的也不全是败仗。首先在长兴与日军交火的144师,自26日晨至27晚,与敌在数个阵地连续激战,在日军飞机、装甲车和步兵的轮番进攻下,力保阵地不失。师长郭勋祺亲临前线,流弹击中左腿却坚持不下火线并严令:“如有擅失阵地者,不论职级大小,一律处以枪毙。”奉刘湘之命增援广德的146师和独立14旅成功伏击了日军坦克部队——刚从华北战场调来的松坦师团第三联队,歼敌数千,缴获装甲车十几辆和许多军用物资。敌人败逃后该部又适时追击,缴获大批日军战马和防毒面具,俘虏日军30人,成为抗战初期我军少数反击成功的战例。
  这一仗刘湘出动的都是他的主力部队,充分表明了刘湘渴望为抗战立功的迫切心情和爱国情怀。
  赍志以没 爱国正气长存
  不幸的是,1938年1月20日,刘湘在汉口万国医院病逝,匆匆结束了仅三个月的抗战生涯,年仅48岁。刘湘死前留下遗嘱,勉励川军将士奋勇杀敌:“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还乡。”死前还留下他亲笔书写的两句杜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充分表明,刘湘意欲以北出中原的诸葛亮为榜样,意欲在抗日战场上建立伟业,却不得不像诸葛亮一样英年早逝,赍志以殁。死后他的爱国正气得到世人的公认,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入祀成都市南郊。今天,在他的墓园,人们为他开辟了纪念馆,缅怀他的爱国抗日事迹,他的爱国正气也将长久激励后人。

关键词: 刘湘 川军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