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习近平两次点赞陈嘉庚 一生创办资助118所学校

习近平两次点赞陈嘉庚 一生创办资助118所学校

浅草 2016-07-21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应毛泽东的邀请,陈嘉庚回到了祖国;1950年,他回到了集美定居。那时的集美,被日军炸毁的校舍,依旧没有修复。“他回国时,已经年过七旬了。为什么回国?因为这里有他的根,有他的家乡,还有他日夜牵挂的学校,这里需要他。”
  9月2日,人民大会堂。一个已故华侨的名字,又被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及。
  习近平说,中国有今天,这位华侨付出了很多。为了纪念他的功勋,习近平把一枚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亲授予他的长孙陈立人先生。
  这枚纪念章,属于他,也属于那段岁月。
  他是陈嘉庚,这是去年以来习近平第二次点赞陈嘉庚。
  去年,陈嘉庚诞辰140周年时,习近平就曾写信给集美校友总会,赞他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
  如今,在厦门,嘉庚留下的精神财富,还在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他是“校主” 一生创办和资助118所学校
  陈忠信,陈嘉庚的侄孙。年幼时,他曾见过嘉庚先生,对于这个伯公,他有些印象。“喜欢穿西装、打领带,还戴眼镜、帽子,满头白发,脸上常挂着笑容。”年幼的陈忠信,对伯公的印象主要是“既严谨、又慈祥”的老人。
  对于嘉庚先生,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一个身份——校主。陈忠信说:“我伯公非常重视教育。”陈嘉庚17岁去南洋经商,他一贯主张“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他把办学,当作了一种职责,所以,他一生为办学倾囊。”陈忠信说,陈嘉庚先后在集美乃至厦门和闽南各地及新加坡等地创办和资助的各种类型学校,总数达118所。在如今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陈嘉庚被师生尊称为“校主”。
  他不服老 年过七旬返乡报效祖国
  年轻时,陈嘉庚为教育倾注太多。年老时,他的办学之心依旧年轻。
  陈忠信说,晚年的陈嘉庚,对教育的倾注有点让人心疼。“为了修复这些被炸毁的校舍,他年过七旬了,每天却依旧拄着拐杖去工地。”“在1958年之后,他有病,身体较弱,但是,为了修路、修建学校,他上午坚持去工地,下午就仰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看图纸。”“直到1959年,他病倒了,被送去北京就医,他才离开工地。”
  根据陈忠信提供的数据,陈嘉庚主持集美学村扩建校舍的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等于建国前校舍总面积的三倍多。
  他有点“抠” 对自己生活要求简朴
  陈忠信说,伯公对教育很慷慨。“但是,伯公对自己就很‘抠门’,”陈忠信说,“小时候,我去过伯公家玩,他住着两层楼的房子,但是只用其中两间。”
  一间是卧室,里头只摆放床铺、衣柜,还有一个痰盂;办公室更加简单,就是沙发、办公桌。“伯公身上穿的衣服,有好几件是打着补丁,实在穿不了了,他就给我父亲穿。”陈忠信说,“伯公在海外多年,教育理念比较超前。”“他主张‘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不遗财产给子孙’,所以,他的家产几乎都倾注在教育和支援抗战上,没有留给子孙。”
关键词: 陈嘉庚 习近平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