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李聚奎为什么被誉为“将圣” 陈赓的大将是李聚奎给的?

李聚奎为什么被誉为“将圣” 陈赓的大将是李聚奎给的?

山南慕北 2016-10-08
毛泽东李聚奎

毛泽东李聚奎
  开国上将李聚奎被我军誉为“将圣”、“功高德亦高,楷模昭后人”,他一生戎马,骁勇善战,为人更是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所以在授勋时,陈赓笑称“大将军衔是李聚奎给的”。
  李聚奎为什么被誉为“将圣”
  率部两次活捉敌师长
  1904年12月31日,李聚奎出生在湖南省安化县西坪村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1926年8月报名参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唐生智第八军工兵营一连,后编入彭德怀团。1930年10月,红一军团攻克赣西重镇吉安后,李聚奎任第二十七团团长。12月,蒋介石集中了7个师约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12月28日天刚放亮,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亲自率领第十八师的先头部队戴岳旅,由龙岗向五门岭进犯。就在敌尖兵连刚进入被雾雨笼罩的红军潜伏地王竹岭附近时,红三军第八、第九师分别从左、右两翼发起猛烈攻击。李聚奎带第二十七团从两山之间的山沟里向敌人发起了攻击。战况激烈,第二十五团团长王玉洪不幸负伤,李聚奎挺身而出,指挥两个团部队与敌人继续战斗。不久,红军吃掉了张辉瓒师的戴岳旅全部和张辉瓒派来增援的一个团,一鼓作气直奔龙岗张辉瓒的指挥部。
  张辉瓒的指挥部及其残部已陷入红军的包围之中,成瓮中之鳖,却仍负隅顽抗,集中火力向李聚奎所在的红九师方向猛烈冲击,妄图打开一个口子突出包围。敌人的一颗子弹打进了李聚奎的右大腿,鲜血直流。第九师政治委员朱良才赶到,命令李聚奎下去疗伤。临行时李聚奎向师长、政委建议:“让预备队二十六团上,就可结束战斗了。”最后,歼灭战以全歼敌军第十八师两个旅及师部共9000余人,活捉师长张辉瓒及第五十三旅旅长王捷俊取得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的黄斯渡、浒湾战役后,李聚奎调任红九师师长。1933年2月26日,敌军五十二师和一个旅集结在大龙圩。红一军团首长面授任务给李聚奎:“你带九师直插大龙圩,动作要快,袭击敌人师部,争取活捉敌师长。”
  李聚奎接受命令后,立即指挥红九师部队奔袭大龙圩之敌。到距大龙圩约半公里处,李聚奎停住脚步,用望远镜向敌人方向眺望,只见大龙圩村边的小河桥上有一个敌指挥官,穿着雨衣,正拿着望远镜向有枪声的胶湖方向张望,身后有一匹马和牵马的马弁,再后有10余名提兜、带包的军官。李聚奎判断,那个拿望远镜的人就算不是二十五师师长李明,也应该是敌军一个较高级的指挥官。
  于是,李聚奎命令部队一线摆开,以急袭战法向大龙圩包抄猛袭。通常情况下,机枪连只做火力掩护,不打冲锋。这一次,李聚奎为了增强火力达到突击效果,命令机枪连跟步兵连一起冲上去。仅仅40分钟,就把敌人的一个旅和师部消灭了,俘虏敌师长李明及部下官兵300余人。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听了报告后,非常高兴。由于红九师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英勇善战,战绩显著,李聚奎被授予二级金质红星奖章。
  1935年,强渡大渡河,又是红一师打先锋。红军到此,蒋介石叫嚣说:“要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
  李聚奎、谭政(时任一师政治委员)率领红一师一天一夜冒雨行军70多公里,来到距安顺场仅5公里多的马鞍山。经过激战,歼灭守敌两个连,控制了河宽200余米、流速每秒4米的安顺场河段。5月25日,李聚奎在大渡河岸边指挥红一团开始强渡。由于战前政治动员充分,部队战斗情绪非常高涨。26日一早,奋勇队在二连连长熊尚林带领下,登上了渡河第一船。17勇士乘坐的小船冲过了敌人重重火网,战胜了惊涛骇浪,终于登上大渡河的对岸,占领了滩头阵地。强渡大渡河成功了!17勇士占领滩头阵地,掩护后续部队一船一船地渡过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成为我军历史上的一个经典的战例。
  陈赓的大将是李聚奎给的?
  当时,授大将的人要求最低是红军时期的师长。陈赓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白区工作,在军队任职时间短,档案中一时没有找到他任主力师师长的经历。但陈赓同李聚奎关系很好并爱开玩笑,授衔前,他遇到李聚奎,便说:“老乡啊!别人都说你是老实人,过几天我给徐立清说,我当过师长,我是接替你的。你就这么说。” 李聚奎笑而不答。过了几天,徐立清找到李聚奎,问起此事,李聚奎没二话:“陈赓是接替我的师长。” 后来,陈赓被授予大将衔。授衔时,毛泽东见到了陈赓。这对常爱逗乐的老朋友一见面,毛泽东就说:“怎么样,跟我干比跟蒋介石干有出息吧,我看蒋介石给不了你大将军!” 陈赓却不“买”毛泽东的账,他笑嘻嘻地说:“我的大将军可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的。” 尽管这是个玩笑,但却反映了李聚奎的厚道。李聚奎曾讲:“陈赓是老黄埔了,救过蒋介石的命,是毛主席的爱将。当年陈谢兵团是立了大功的,他不授大将谁授大将?”
  如今,部下和接替他工作的人都授了大将,他能授什么衔呢?总干部部的人比较了一下,李聚奎授上将是低了一点,但大将就授10人。正准备做李聚奎工作时,李聚奎传来话:
  “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
  问题迎刃而解。
  1958年,毛泽东看了授李聚奎上将的报告点头称好。
  从此,共和国将军中,又增添了一名上将。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