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为什么要周恩来读《晋书》?

“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为什么要周恩来读《晋书》?

山南慕北 2016-10-10
周恩来毛泽东

周恩来毛泽东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叛逃前苏联之后坠机而亡,包括林彪在内的9人全部死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在事件后要求周恩来读《晋书》?
  1971年林彪突然出走,预示着“文革”的彻底失败,对毛泽东来说是一次最为沉重的打击。1972年10月1日,毛泽东通过姚文元向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组的朱永嘉布置大字本古籍的校勘注释任务,首次布置的是《晋书》中的《谢安传》、《谢玄传》、《桓伊传》、《刘牢之传》,要求将四传标点简释,合订为一册,上送毛泽东。
  毛泽东是影射史学的高手,善于以古代之矢射今世之的。但是历史和现实总要有某些相似之处,方可给咏史的人抒发机会。因此,不妨把这四篇古文所记事件的背景作简略介绍:东晋在北方苻坚百万大军压境,江南处于弱势,如何能以弱胜强,克敌制胜,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国家危难之际,谢安出山,率侄子谢玄迎战苻坚于淝水,最终使东晋政权稳定,得以偏安于江南。王、谢两家是东晋的名门望族,是东晋政权的顶梁柱,一直维持到南朝结束,到了中唐时,当然都已经衰落了。当时面临各种危局,谢安这个人临危不惧,对朝廷大局的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谢安字安石,是谢尚的堂弟,童年时就神色沉敏,风宇条畅,受到东晋名臣桓彝的称赞:“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长,官府召用,称病不就,与王羲之、高阳等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谢安隐居会稽东山,放情丘壑,每出游必以妓相随,后人称之为“东山之乐”。善清谈的简文帝司马昱能猜透谢安的心思,说:“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朋友们为谢安对官府的屡召不应,深为感叹地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可见人们对谢安所寄予的期望,恰如当时期望于周恩来。周恩来读《谢安传》不会不注意这两句的,读了之后又该作如何想呢?
  毛泽东要中央政治局成员读《谢安传》时,真有点像一位教员,不但选定和印发教材,还在会议上向大家讲解,当讲到中苏的关系紧张时,他对着周恩来等人讲:你们要冷静沉着地应付北方边境陈兵百万的苏联军队,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啊!在会上,毛泽东还讲了谢玄是能征善战的勇将,在前方起了打败苻坚、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的关键作用。毛泽东第一次让周恩来等读这几篇史传,是要大家对苏联陈兵我国边境要有高度警惕,也是他对稳定国内局势的必须。
  周恩来领导了“批林整风”,对林彪极左路线的批判,提出“要批透极左思潮”(《周恩来传》),引起了毛泽东极大的不满,说“极左思潮少批一点吧”(《毛泽东传》)。关于林彪路线的实质,他说:“是极右。”(《毛泽东传》)周恩来批极左思潮受挫,接着就是“批林批孔”,再加一个“批周公”。在中美建交的某些事情上,毛泽东又批之为“投降主义”(《毛泽东传》)。对毛泽东的批评,周恩来只能忍受下来。
  毛泽东要受了委屈的周恩来读的《晋书》四传中还有《桓伊传》,只有读了此传的人,才能品味出毛泽东的心境来。
  这篇古文的意思,是讲大家要善于协调君臣之间的关系。从当时中国的局势来讲,“文革”运动中是三驾马车统领中国,毛泽东总揽全局,林彪主管军队,周恩来具体处理国内外大事。林彪的出走,三驾马车失去平衡,要收拾国内的烂摊子,主要依靠周恩来。“谋事在毛,成事在周”,毛泽东是中共中央的决策者,周恩来是执行者。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难免有种种不协调之处,执行者对决策者的理解难免有差异,何况周恩来对“文革”有自己的看法,对此毛泽东也心中有数。因此,为了统一意见,共渡难关,毛泽东借助这个古代故事的意图也就显现出来。毛泽东对周恩来的言下之意是,“文革”运动事已至此,风吹雨打,我们又都是风烛残年了,为臣有难处,为君亦有难处,彼此要多作谅解啊。
  这只是毛泽东期望周恩来鼎力相助、扶危定倾的一个方面;他还有敲打警诫周恩来的另一方面,那就是让周恩来和政治局的成员读《晋书》中的《刘牢之传》。
  “文革”期间,毛泽东曾三次要别人读《刘牢之传》。1970年8月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向林彪毛泽东批评他说:我这边船还没沉,你就老鼠搬家,跳到别人的船上去了。并要他读《刘牢之传》。第二次,即是1972年,毛泽东要周恩来等初读《晋书》四传时,其中就有《刘牢之传》。1975年,毛泽东重读《晋书》,并旁批曰“1975.8再阅”。8月5日,上海市委写作组即接到任务,注释《晋书》中王敦、沈充、桓温王弥、苏峻等人的传记,其中又有《刘牢之传》,这可谓是他第三次要人读此传记了。借助这位倒戈将军的典型,是要对周恩来和政治局委员们有所警告,这也正是毛泽东的用心之所在。
  这几篇传记各有各的功能,毛泽东把它们编成一组,有正有反,让周恩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阅读,以“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为鉴,可谓用心良苦。读了这四篇传记的人,是否能从中鉴出什么来呢?周恩来在生命垂危之际,在那份国民党造谣诬陷他的所谓“伍豪事件”他自己的说明报告上,用颤抖的手签上名字,在极端病痛中还喊着:“我不是投降派!”可见毛泽东用“为臣不易”相宽慰,并没有能解开周恩来内心深处的耻辱之结。毛泽东以史制人也就失去了效应,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食古不化吧。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