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明朝皇帝为什么都短命 为何明朝皇帝不上朝国家照样运转

明朝皇帝为什么都短命 为何明朝皇帝不上朝国家照样运转

山南慕北 2016-12-13
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
  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祯帝朱由检,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这些皇帝中大多数都寿命很短,且子嗣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皇帝为什么都短命
  第一,明朝的制度,明朝的皇帝,只要不是昏庸的,每天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朱元璋,这哥们做皇帝的时候每天批奏折要批到2-4点。然后按现在的时间算5点钟就要开始准备早朝,如此工作压力不死人就假了,这也是朱元璋自己弄的,过度的君主集权了。
  第二,明朝的皇帝大多想长寿长期服用所谓丹药,而这些丹药是什么不用多说吧。
  明朝皇帝身体素质普遍不好,可能是导致早逝的原因。成化不到30岁,就叹息“老将至”;孝宗即位前身体就不好(可能是先天不足);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的身体都不好,所以导致蜗居深宫不出;泰昌、天启的身体更是差到极点。
  奇怪的是,同样是朱家子孙,太祖系统的藩王却大多很长寿。出自太祖的亲王、郡王,活到七八十岁的很常见,有的甚至生育上百个儿子,可见明朝皇室并非天生身体不好。
  问题在于,成祖朱棣可能传下了某些遗传疾病,导致永乐一系子孙普遍身体不好。我们来看看永乐一系留下的子孙数量和其中成年的人数,就可略知一二:永乐有两个儿子封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国。
  永乐系统的皇帝生育能力不高,后代大多夭折,许多后代也只能维持一代,说明这个家族可能真的有遗传疾病。联想到永乐出征途中突发疾病致死,可能是某种心脑血管疾病。洪熙、宣德、天顺的死亡都很突然,可能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为何皇帝不上朝国家照样运转
  1376年,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给朱元璋打了一份报告,长达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王敏念给他听,都念到6300多字了,还不知道要说啥。
  朱皇帝实在受不了,当场找人把茹部长狠揍了一顿。
  第二天又让王秘书接着念,从第16500字到结尾,茹太素提了5条工作建议,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皇帝采纳了其中4条。
  事后朱元璋苦笑说:“当大臣不容易,当皇帝又容易吗?我需要的是接地气、解难题的意见建议,可明明500字就能说清楚,这老茹偏要整一大堆没用的,真耽误事。”
  一直有人对朱元璋暴打茹太素有看法。
  对下属一不合意就动手,作风确实简单粗暴,但了解背景后,对事情的理解会更全面。
  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新政权面临大量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内外形势都很严峻。
  战后社会经济凋敝,土地不均,农业基础设施阙如;饥民遍野,人口数量下降;各业不兴,社会无法正常运转;矛盾尖锐,官民冲突时有发生。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企图卷土重来;蒙古鞑靼、瓦剌各部日渐强大,虎视眈眈。
  特别是进城之后,明政权中许多官员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各派人马争权夺利,贪贿成风。中央政府权威低下,政令不出南京城。官风虚头巴脑,政权在文牍中空转。
  总之此时朱家王朝基础不牢,随时可能夭折。
  朱元璋忧心如焚,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整顿和改革。
  就在狠打茹太素这年,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构建了明王朝的行政和统治架构。
  他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各种措施,创新惠农利民政策以收拢人心。
  在打击贪腐方面,朱元璋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卖力,其手段之残酷可谓空前绝后,明初吏治因此稍微清明,政权的合法性迅速得到社会承认。
  朱元璋大力整顿官吏作风,在改善文风、提高效率上动了不少脑筋。
  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后,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重要指示,干脆就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这在历代皇帝中极少见。
  制度加榜样,不着边际、不负责任的议事方式逐渐改变,使得明一代公文比较简练有骨,行政效率较高。
  明后期有两个懒皇帝二三十年不上班,政权竟照常运转,不能说与此无关。
  史家认为,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封建君主之一。他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200多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所谓“清承明制”。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史鉴凿凿。
  试想,当初如果朱元璋放任官员队伍混日子、玩虚的,把时间年复一年耗在文字游戏中,不要说成就伟业,就是当个“维持会长”都很难:以当时的形势,朱氏很可能像后来的李自成一样昙花一现。
  所以,茹太素这样没有使命感、紧迫感的官员,遇到有抱负、真干事的朱皇帝,不挨揍才怪!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