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吴克华两次立遗嘱说了什么 为什么最终不肯葬在母亲墓旁?

吴克华两次立遗嘱说了什么 为什么最终不肯葬在母亲墓旁?

山南慕北 2017-03-06
吴克华

吴克华
  吴克华将军半生戎马,浴血奋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加入中国革命后无暇顾及家人,作为独生子,吴克华为革命而背井离乡,母亲惨死他人之手,他曾立遗嘱要葬在母亲身边,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主意,要和战友葬在一起?
  吴克华两次立遗嘱
  第一次遗嘱:“如我光荣了,恳求组织上把我埋在母亲身边”
  1942年春,日寇集中5万多兵力在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战争极为惨烈,吴克华协助许世友指挥胶东抗日武装与敌人浴血奋战,多次挫败了敌人的进攻。胶东军区司令部驻扎在一个小山村里,全村只有60来户人家。有一次从内线传来敌人要来偷袭的消息,而这时,胶东主力部队又在外线作战,御敌兵力显然不够,司令部决定转移并派出一些警卫部队帮助当地老百姓疏散。
  消息一传开,该村就有16位母亲带着16名小伙子,在村党组织负责人带领下,敲着锣鼓,来到司令部机关要求当兵杀敌,保家卫国,乐得许世友手舞足蹈。当天晚上,司令部机关举行了简单而庄严的欢迎大会。吴克华请16位母亲坐在主席台上,政委林浩亲自为这16位母亲披红挂彩,许世友与她们一一握手致敬,并即席讲话说:“我从小在家乡听说岳母刺字,鼓励儿子精忠报国,我们胶东抗日根据地也有千千万万个岳母,有千千万万个岳飞,千千万万个保家卫国的革命战士,有了这么多千千万万,我们一定能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事后许、吴二人聊起家事,吴克华说:“看到这16位母亲,我就想起自己的母亲。我是个独生儿子,自加入红军后,就一直顾不上母亲,尤其是母亲被国民党军队抓到以后,敌人逼她写信给我,叫我带队伍反水,可我母亲的回答真叫人肃然起敬。她说,‘我能生下他身,但管不了他的心,不要说我不识字,就是会识字也不写这个信。我儿子跟着方主席(时任赣东北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方志敏)、邵政委(红十军政委邵式平)闹共产,我乐意,我巴不得他多杀几个害人的坏蛋。现在你们要我写信,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母亲一席话,气得敌军官嗷嗷乱叫。当天晚上就砍下我母亲的头颅。由于部队急于开拔,至今我还未在母亲坟前好好烧柱香,我真是愧对母亲啊!如我为革命光荣了,恳求组织上把我埋到母亲墓边,好好伴着母亲。”吴克华的一席话,引起许世友的无限感慨。许世友说:“革命军人,生为国家尽忠杀贼,死后将自己埋在父母身边,以尽子女孝道,这也是人之常情。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多少忠臣良将,当其父母死后,皇帝老爷也要让他回去守孝三年呢!”他们谈起各自的母亲,充满着无限的眷恋。
  第二次遗嘱:“魂归塔山,与战士们做个伴”
  吴克华后来为什么又留下遗言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塔山呢?原来,身经百战的吴克华参加和指挥过许许多多有名的战斗,其中最为著名、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塔山阻击战。
  10月10日凌晨3点,敌趁我阵地尚不巩固之机,在40余门重炮、7架飞机、2艘军舰的火力支援下,出动4个师的兵力向我塔山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拉开了塔山阻击战的帷幕。这场战斗整整打了6天6夜,每天都有数十架飞机、数十艘军舰、几十门大炮,轮番向我阵地轰炸,敌军凭借着美械装备,多次组织集团式冲锋。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大量工事被毁,战斗人员伤亡惨重,尤其是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我四纵打得英勇顽强,以1个纵队3个师的兵力成功地阻击了4倍于己的敌12个师的猛烈进攻,并且解放军阵地寸土未失,岿然不动。在6天6夜的激战中共歼敌6117人,气得蒋介石大骂下属将领是“饭桶”、“猪罗”、“坏了党国大事”。15日晚,解放军胜利攻克锦州,塔山阻击战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作为锦州战役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塔山阻击战,是解放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残酷的阵地坚守防御战,正如罗荣桓所称赞的:“四纵打得好,像这样的阻击战范例,在解放军历史上还是少有的。”在这场战斗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塔山英雄团”、“塔山守备英雄团”、“白占山英雄团”等功臣部队和英雄群体。令吴克华感到痛心的是,在这场战斗中,四纵伤亡3145人,其中有767名战士牺牲在塔山这块土地上。这些都刻骨铭心地融入他的整个生命,使他念念不忘。
  1987年2月,他病危时又一次留下遗嘱:“每当想起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心里非常难过。我死后,就把骨灰撒往塔山,与战士们做个伴吧。”1988年8月1日,遵照他的遗愿,吴克华的骨灰由其夫人张铭及其子女亲手撒到塔山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与塔山阻击战牺牲的烈士们长眠在一起。
  吴克华家乡的人民得悉将军的骨灰撒在塔山之后,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特地在吴克华母亲墓地山顶上建立起吴克华将军纪念亭,塑起吴克华将军的全身戎装像,让将军永远陪伴着自己的母亲,陪伴着家乡的人民。
关键词: 吴克华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