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公孙弘和董仲舒 公孙弘的后代

公孙弘和董仲舒 公孙弘的后代

山南慕北 2017-12-27
\
  公孙弘开创了西汉“以丞相褒侯”的先河,他任职期间关注民生,反对任用酷吏管理百姓,同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孙弘和董仲舒
  同为书生,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策,虽为汉武帝建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体系,但他不如公孙弘更能摸透汉武帝的心理,其所有主张的实质莫不是讲皇帝要打着仁义的旗号,精通权术,实行独裁,恰恰投合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之所好;公孙弘更善于“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不论皇上干什么事,总能为之找出理论依据,加以解释和粉饰,学问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次上朝奏事,不问行不行,对与错,从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更不会面折庭争 ,“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如此“从谀”品性,是“廉直”的董仲舒所不具备的,也就很难得到汉武帝的欢心,于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公孙弘青云直上。
  毕竟董仲舒的学问和才能高出一筹,一旦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很可能动摇自己的地位,这始终是公孙弘的一块心病,并且董仲舒曾指出他曲意承上的“从谀”品性,更是怀恨在心,于是贵为丞相的公孙弘不惜使出借刀杀人之毒计:推荐他为纵姿不法、屠杀大臣的胶西王刘端的“相”,乃上言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欲借刘端之手以除对手,史说上说公孙弘“为人善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者,虽祥与善,阴报其祸”,其当面说好话背后下刀子的恶毒之心,由此可见一斑。反观董仲舒虽学富五车,但这样的官场权术根本是一窍不通,轻易被人玩于股掌之中,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 至 卒,以修学著书为事”,做他的“书呆子”去了,这也是普天下官场失意的读书人最常用的解脱之途。
  公孙弘的后代
  儿子公孙度(《史记》载:公孙庆),嗣平津侯,曾任山阳太守十余年,后有罪夺侯。
  元始年间,汉平帝赐公孙弘后代子孙中嫡系为关内侯。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