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钱不爱“钱”
《钱学森书信》刚刚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书信》一书中有一封1969年9月20日钱老给中央文史馆陈君五同志写的信,信中执意要将文史馆补发给他刚刚去世的父亲钱均夫的3000多元工资退还给组织。起因是,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即停发工资。1969年钱老先生因病过世,动乱中的文史馆这才给老先生落实政策,把扣发的工资补发给钱学森。钱学森认为,他父亲是一位爱国人士,把这笔钱上交组织是先父的心愿,他自己不能要这笔钱。
1958年,钱学森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一书被翻译成中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同时《工程控制论》获自然科学一等奖。后来他参与组建中国科技大学,并亲自到科大力学系授课。钱学森发现,听课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贫困,许多人连计算尺都买不起。他于是将《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加上奖金,共计1.15万元捐给科大力学系,给学生买学习用具。上世纪50年代的1万元可是一个惊人数字,也许比现在的100万元还值钱呢!
1957年,钱学森个人应苏联科学院邀请,赴苏访问。苏联人对钱学森的接待规格很高,苏联科学院院长全程陪同。钱学森在莫斯科苏联科学院、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的科研机构和学府等作学术报告,每次作完报告离开会场上车,在汽车的后座上总是放着一个信封,内装一笔卢布(苏联的纸币)。访问结束,钱学森得到一大笔卢布。他在离开苏联前提出,可不可以用这笔钱买一幅苏联博物馆的油画。钱学森自幼喜欢绘画,也十分欣赏苏联画家的油画。但苏联人告诉他,那些油画为国家珍藏,不出售。钱老回国后就把这笔钱上交给了力学所。
上世纪60年代初,钱老又有两本学术著作问世。一本是《星际航行概论》,一本是《物理力学讲义》。这两个大本头学术著作的稿酬是多少?至今尚未查到准确数字。如果以《工程控制论》中文版稿酬来推算的话,至少不下于1万元。这笔稿费由秘书代他取回来,钱老连信封都没打开便说:“现在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人民吃不饱饭。这笔钱我不能要,把它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吧!”
钱老晚年曾获得两笔科学奖金:一笔是1994年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另一笔是霍英东设的“科学成就终身奖”,100万港元。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老就让我代他写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把支票交给了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基金下面的“沙产业奖励基金”。
顺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2001年12月初,钱老90岁生日前夕,霍英东基金会通知钱学森去广东领奖。卧床多年的钱老自然不能亲自前往,由他的夫人蒋英教授代领。蒋英出发前对钱老说:“我代表你去领奖金了”。钱老说:“你去领支票?”蒋英说:“是的。”钱老幽默诙谐地说:“那好,你要钱,我要奖。”他这是在谐音夫妻二人的姓氏:“钱和蒋。”一句话,把我们周围的人全逗乐了。
以上所说,都是钱老的大笔捐款。他平时和别人联名发表文章,总是把稿费都给合作者,说:“我的工资本比你高,此钱留给你买书用吧!”有的报刊重发了他的文章,寄来稿费,他总是让我把稿费退回去,说:“重复收稿费不符合国家规定,我们一定要严格按规定执行。”
有时别人送他一点小礼品,他或拒不接受,或作价付钱。中国展望出版社来信,诚聘他担任中国市场出版公司顾问,同时赠送他《孙冶方社会主义流通理论》和《英汉对照国际金融和贸易词汇手册》。他拒绝担任顾问,但留下两本书,并让我邮汇书价4元9角5分钱,一个子儿不多,一个子儿不少。这也体现了科学家的作风。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一位大老板建了一个“中华养生文化庄园”,拟在园内为钱学森立功德碑和塑半身像,并赠送一幢别墅给他。他们的这一意向托当时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和政委戴学江转致钱老。钱老于1993年8月28日给丁主任、戴政委写信,讲了他的三点意见:(一)立功德碑和塑半身像,只能为已去世的人才相宜,还活着的人怎能最后定其功德?又怎能塑像?(二)所以立功德碑和塑像的对象,在国防科学技术(领域)应是钱三强、邓稼先等人;(三)我现在行动不便,给我一幢远在广东的别墅我也去不了,我不会去的。还是别人接受别墅为好。钱老曾对我说,他这一辈子管过许多大型科研项目,但他只管技术,不管钱,从不签字批经费。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在国防部五院成立初期,王秉璋已任五院院长,他是副院长。一次王秉璋出差,科研部的人拿着一个急办的科研设备经费报告找到他,请他签字。他说,你们去找别的副院长吧。工作人员说:“这套技术设备所需经费太多,别人签字怕财政部不给钱,只有您代签,这笔经费才会尽快到位”。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才签下他的名字。从此以后,他再没批过一个子儿的钱。
当然,在那个时代,上上下下对钱学森都很尊重,他说的事工作人员会立即去办,也用不着他亲自批钱。这位姓钱的老先生一生既不爱钱,也很少与钱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