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郑承镇的两重人生

郑承镇的两重人生

2015-03-20

郑承镇从没想到,自己这个20年前“走哪儿都觉得丢脸”的劳改犯,会在20年后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走哪儿都有人羡慕”。

郑承镇始终住在一个大杂院内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平房里。不过正是在这间位于济南市新菜市街的小屋子里,这个60岁的单身汉先后救助过400多个孤儿和流浪儿童。

平房被隔成里外两间,不足10平方米的外间是厨房,大大小小的钢精锅和盆子,陈旧斑驳,布满污渍;而里间的卧室则总是挤满了孩子们。卧室也是一“家”10口人吃饭的地方,其中9口人都是从各地来的孤儿和流浪儿童。最多的时候,这个“家”曾有14口人。

最早救助收留孩子,是在20年前,那时郑承镇40岁,是一个刚出狱的劳改犯,总遭人白眼。他10多岁便没了父母,寄居在姐姐家,经常离家出走,在济南的街头桥下或火车站游荡,曾两次进遣送站。36岁时,他依旧孑然一身。为了托人给自己介绍媳妇,他骗了别人一张1100多元的支票,结果媳妇没有娶到,却换来4年劳改。

一直以来他都觉得自己活得“没尊严”,并且时常觉得孤单。出狱后,这个年届不惑的汉子更是走到哪里都觉得“丢脸”,依旧无所事事地在街头游荡。直到1987年夏天,他在济南火车站广场,碰到一个蓬头垢面的小乞丐。

“没事儿可以跟他说说话。”他这样想着,当即决定收留这个名叫李田的孩子。事实上,“当时只是想找个伴儿。”这位全国道德模范回忆说。

李田当时正读初一,因为上课迟到而被老师处罚,害怕回家再挨打,这才跑了出来。一起生活3个月后,郑承镇决定送李田回家。在李田家,李田的父母不约而同“扑通”一声跪倒在郑承镇脚下,哭着谢恩,并用好酒好肉招待他。

“他们哭着说我是好人。”郑承镇回忆着,变得格外兴奋,“从来没人说过我是好人,当时(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那一刻,他突然觉得,“社会垃圾”有时候也可以做好人,更重要的是,“总算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以抬起头来做一个人”。

这个单身汉从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收留救助活动。李田走后,他很快又收留了一个从枣庄流浪到济南的儿童。接下来他收留了第3个,第4个……当他把两三个孩子一起往家带时,被姐姐和姐夫发现了。

“七十二行,没有干你这行的!”姐夫斥责说,并为他找了一个看大门的差事。但是因为经常把一些脏兮兮的孩子往校园里带,他很快被辞退。不久,因为同样的原因,他又失去了第二份看大门的工作。那时在不少人眼里,他“没救了”。

但这个“没救了”的人,却一门心思地在“救助”他人。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他先后救助了47个孩子。没有经济来源,他就带着收留的孩子,奔走于济南市区的各个角落捡垃圾卖钱,有时去拆迁的工地上,砸出混凝土里的钢筋,每天卖个几块钱维持日常家用。

一度他还曾卖过血。在济南一些血站或医院,他用300毫升血换来60块钱,后来涨到90块钱,“够自己和孩子吃好一阵子”。当地媒体很快发现了他,还把他的事迹拍成纪录片。当这部耗去大半年时间的纪录片完成时,他先后收留孩子的数量已经更新到77个。

此后,领导的关心和社会的支持纷至沓来。这让郑承镇觉得可以“挺起胸脯做人了”,并决定把收留流浪儿童“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每天晚上没事时,他就骑上三轮车到火车站、汽车站去“捡”孩子。

正是在这里他“捡”到了一个叫王诚的孩子,让他至今挂念。1997年的一个晚上,郑承镇看到王诚在火车站饿得很可怜,便让这个6岁的孩子跟自己走。尽管郑承镇给他看了自己登在报上的照片,但王诚不愿意。第二天晚上,郑承镇再去时,王诚还在那里,饿得两眼无神,只好跟郑承镇回家。而这一待,就是8年多。郑承镇供他从小学读到初中,直到初二那年,他的姑姑才将他接走。

去年暑假,即将读高中的王诚回来看望郑承镇,他告诉老汉,自己成绩优异,将来的目标是考北大清华。

郑承镇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孩子。不同的孩子来了又去,收留一段时间便被送回家。郑承镇只知道自己总共救助了400多个孩子,具体的数字他已经记不清楚了。最近收留的一些孩子,他还没来得及在本子上一一登记。从5年前开始,郑承镇经特批可以从当地民政部门每月领取2000元低保金,维持他和孩子们的生活。

“我这辈子就像在做梦一样。”郑承镇不时会这样自言自语。他总觉得,在前40年,他的人生就“像一场噩梦”,他渴望尽早挣脱;而在后20年,他的梦越做越好,都不想醒来。他常梦见曾救助的孩子陪伴着他孤单的身影。所以,这些孩子给他寄来的信,他都保留着,一封没丢,如今已经攒下两大包。“这可是宝贝儿,孩子走了,还有他们的信跟我做伴儿。”(文中出现的所有孩子姓名均为化名)

关键词: 人生 郑承镇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