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吴贻弓忆述《城南旧事》的拍摄

吴贻弓忆述《城南旧事》的拍摄

2015-03-20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12期刊登吴贻弓访谈录(王岚整理)。现摘登如下。

1981年,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发表后在台湾引起轰动。当时两岸还没有文化交流,中国社科院台湾文学研究所引进了这部小说,但没有公开发表。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伊明最先看到了小说。他很想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就动手改编。当时这个项目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不拍了。当时文化部管电影的副部长是陈荒煤,他把这个本子推荐给上海,有两个人看中了,一个是徐桑楚,一个是石方禹。他们两人看了后,觉得我的风格比较符合这部电影的调子,商量后就把我叫去。

能被厂长叫去是很荣幸的。我看了剧本后,当场就被打动了,可就是觉得统战意识太强。我暗想这不会是作者本人的想法吧?我斗胆向厂长提出,能不能看看原作?不久,我看到了小说的复印本,有的字迹看不大清楚,但在当时已经很可贵了。看后觉得,作者小说中流露的是对故乡的一种难舍情结,虽然笔调淡淡的,但是感情是浓浓的。这么好的小说,只要老老实实拍出来就行了。故事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根本用不着加什么。厂长问我怎么样?

我就跟厂长说,我再写一个导演台本吧。我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写出了导演台本交了上去。

上面对我们改编是肯定的。但我说伊明是我的老师,他仍然是编剧,我只当导演。导演是有改编权的,那也是再创作。伊明看后对我说,小吴,你胆子蛮大的,里面怎么一点政治都没有?我说,这个本子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只要拍出来,统战部肯定欢迎。伊明对我的改编也首肯了。林海音事后说,幸亏没加,否则台湾决不会放这部电影!

我先见到林海音的儿子,他在美国当建筑工程师。当知道他要来大陆后,我们就邀请他。他很激动,说他母亲很感谢我把她的小说搬上银幕。当时原作者的稿费只有800多元人民币,他就代表他母亲象征性地拿了一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还不到4元,还说,我代表我母亲拿过版税了,我一定把录像带带给我妈妈,她肯定会非常高兴。我非常感动,我们没有经过她同意就把她的小说拍成了电影,他们一点都不计较,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爱国行为吗?第一个录像带就是我们通过林海音的儿子带出去的,在台湾影响很大。所以,林海音1988年来上海前已经看到这部电影了,我们见了面她还说感谢我让她在内地出了名。

关键词: 旧事 吴贻弓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