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处死的旷世惨剧

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处死的旷世惨剧

2015-03-20

明崇祯三年即后金天聪四年(1630)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22日),中国的天庭上,一颗星辰陨落,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惨遭磔刑。这不仅是袁崇焕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大明皇朝的悲剧。

在明亡清兴的历史上,明朝为辽东边事错杀了两个人: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另一个是蓟辽督师袁崇焕。万历朝误杀了塔克世,崇祯朝误杀了袁崇焕,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历史事变:前者,努尔哈赤含恨起兵,成为明亡清兴的历史关节点;后者,朱由检自毁长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平台落狱

明崇祯二年即后金天聪三年(1629)十二月初一日,崇祯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平台(紫禁城建极殿即今保和殿居中向后为云台门,其两旁向后为云台左门、云台右门,又名云台),召见袁崇焕,传谕是要“议军饷”。

袁崇焕当时的职务是: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蓟辽督师的全称是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军务,就是说袁崇焕当时的职务是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兼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地区的军事防务,负责抵御后金军队南进,守卫山海关,保卫北京城。袁崇焕的驻地是宁远(今辽宁兴城)。

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同他议军饷,而是当即下令将他逮捕下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要从头说起。这年十月,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就是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纺线,通过蒙古,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袁崇焕巡视到山海关时,得到了皇太极进攻北京的军报。他心焚胆裂,愤不顾死,急点九千兵马,“士不传餐,马不再秣”,就是行军途中兵不再吃饭,马不再喂草,日夜兼程,赶在皇太极之前,到了北京广渠门外。

时值寒冬,大营露宿,缺乏粮料,兵饥马饿。而袁崇焕率领援军,在这样极度不利的情况下,背依城墙,先后在广渠门外、左安门外,打退了皇太极军队的猛烈进攻。袁崇焕身先士卒,策马迎敌,甲胄上布满剑镞,如刺猬一般。当时场面,马颈相交,挥刀厮杀,险象环生。一个后金勇士一刀砍向袁崇焕,幸亏袁崇焕手下的副官用刀一格,才使他幸免于难。

皇太极和袁崇焕有着难解的仇恨。想当年,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曾受挫于袁崇焕固守的宁远城下,百战百胜的神话就此破灭,不久郁郁而终。后来,决心雪耻的皇太极又在宁锦战场上败给了袁崇焕。两次兵败的奇耻大辱,父亲命丧的深仇大恨,使得皇太极不能善罢甘休。

在北京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战之后,皇太极的八旗大军没有撤退,等待时机;袁崇焕也在休整兵马,准备再战。皇太极一面伺机向北京发动更强大的进攻,一面使用“反间计”,离间明朝君臣。

此前,后金大军在广渠门战败屯驻南海子时,俘虏了明朝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据《崇祯长编》记载,杨春、王成德口称“我是万岁爷养马德官儿”。第二天,皇太极命将杨春、王成德带到德胜门外,指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和巴克什达海等,对他们加以监守。高鸿中、鲍承先等按照皇太极的旨意,夜里回营,坐在两个太监卧室的隔壁,故作耳语,秘密谈话。他们在谈话中明示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城下之盟,很快可以成功。

二十九日,高鸿中、鲍承先又受命故意放走了杨春、王成德。杨春回到紫禁城,将窃听到的高鸿中、鲍承先的密谈内容,奏报了崇祯皇帝。崇祯帝既惑于阉党的蜚语,又误中后金的反间计,决定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议饷”。

隆冬时节,大地冰封,袁崇焕率领的军队,露宿城外,无粮无草。此时听到皇帝要议军饷,袁崇焕自然非常高兴。因为军队缺饷已经成为当时的最大问题,袁崇焕迫不及待地要入城“议饷”。有的军官提醒说,这里面有没有别的事情?袁崇焕没有理会。

袁崇焕来到北京城下。这时北京是九门戒严,城门紧闭。城上用绳子吊一个筐下来,袁崇焕就坐在筐子里被提到城上。堂堂大明朝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居然不能从城门进去,要缒城而入。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没有同他议军饷,而是下令将他逮捕。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记载说,袁崇焕被剥掉官服,身受刑具,押送到锦衣卫大狱。

含冤磔死

明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崇祯皇帝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失误封疆”的罪名,将率师入卫北京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处以磔刑。

明朝的刑法,《明史刑法志》记载有五种:一为笞刑,如鞭笞;二为杖刑,如廷杖;三为徒刑,如监禁;四为流刑,就是流放;五为死刑,就是处死。死刑有两种:一是绞死,二是斩首。凌迟、磔死都是五刑中死刑之外的酷刑。

什么是磔刑呢?“磔”字本来不是用于人的。古代在祭祀的时候,杀牲以祭神,就是把祭的牲肢解。肢解牺牲,就叫“磔”。后来变成一种对人的最为惨烈的酷刑,就是分尸,也解释作车裂,又解释作寸磔,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磔刑的行刑方法,各代不同。一般的做法是:在法场立一根大木柱,绑缚犯人,刽子手用法刀,一片一片地剔受刑人的肉,先手足,次胸腹,后枭首。也有一寸一寸地将肉割尽,然后割生殖器,取出内脏,肢解尸体,剁碎骨头。有的受刑人肉被割尽,还未断气,心仍在跳动,甚至于还有视觉和听觉。凌迟用刀割,有8刀、16刀、32刀、64刀、128刀,甚至于有3600刀的。

袁崇焕所受的就是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关于他受刑的情况,张岱的《石匮书后集》有详细的记载:袁崇焕从镇抚司的监狱被捆绑着押到西市(今北京西四丁字街一带),由刽子手用刑,将他身上的肉,一寸一寸地片割,鲜血淋漓。围观的百姓,有的从刽子手手里抢他的肉吃,有的花钱买他的肉吃,有的争抢刚开膛取出的肠胃就烧酒喝,鲜血从齿颊之间流下,还是唾骂不已。没抢到或买到肉的,就拾得他的骨头,以刀斧剁碎。最后骨肉俱尽。其场面之惨不忍睹,已非语言所能形容。

按说明朝有“八议”,就是重要的人在量刑的时候有八种特殊情况可以减免刑罚,即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八种情况有其一,就可以减免。袁崇焕不仅有其一,如有功、有勤、有贤等,而且取得了宁远、宁锦、京师三次大捷,有大功于国家、民族和社稷,最后竟然落得个磔刑而死,身首异地。

崇祯皇帝磔死了袁崇焕,可以说是自毁长城;而袁崇焕的悲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旷世悲剧。

旷世悲剧

袁崇焕的死是悲剧,是崇祯帝的昏暴铸成了袁崇焕的冤案。“怀宗自视聪明,而实则昏庸”。尽管后金的反间和阉党的诬陷,内外呼应,同恶相济;但他们只有通过崇祯帝的昏暴才能得逞。

崇祯帝乾纲独断,专权暴虐,在平台下令逮捕袁崇焕时,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成基命,年七十,“独叩头,请慎重者再”。崇祯帝不信士流,而信内臣,拒不纳谏。成基命又叩头曰:“敌在城下,非他时比。”崇祯帝仍执迷不悟。袁崇焕被拿,“宣读圣谕,三军放声大哭”。关外的将士吏民,也“日诣督辅孙承宗,号哭代雪”。钱家修冒坐牢之险写《白冤疏》,称袁崇焕“义气贯天,忠心捧日”。

袁崇焕入狱后,人们通过不同形式为其鸣冤:原大学士孙承宗、大学士成基命、吏部尚书王来光、总兵祖大寿、兵科给事中钱家修、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布衣程本直以及石衲(nà)等,其中后任山东巡抚的石衲曾道:八旗军围攻北京城时执捕袁崇焕,是“兵临城下而自坏长城”!其情其景,其悲其惨,如同当年岳飞蒙冤:“合辞讼之,哭声雷震!”另如成基命一次向崇祯皇帝谏言,自辰至酉,跪在会极门外,长达12小时未起。一位70岁的老臣,向一个20岁的皇帝,长跪12个小时,呈递军国奏章,难道不足以画出崇祯帝独裁昏暴的形象吗!

袁崇焕的冤死,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大明皇朝的不幸。自此,小人进而君子退,中官用事,而外廷浸疏,朝政日隳,边政日坏!

袁崇焕的冤死,与岳飞、于谦一样令后人扼腕叹息,但袁崇焕之死,有更甚于岳飞和于谦之处:其一,岳飞和于谦虽冤死,但老百姓深知其冤,对他们予以深切的同情。而袁崇焕呢,他临刑之日,老百姓还是认为他通敌卖国,争吃他的肉而后快!其二,岳飞死后20年,宋高宗的儿子孝宗为其平反;于谦死了8年之后,明英宗的儿子宪宗为其平反。他们都是在当朝得到平反。而袁崇焕,却是在死了152年之后,由清朝的乾隆皇帝给其平反。

在皇朝历史上,仁者,常受到小人的攻讦;智者,常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常受到敌人的仇恨;廉者,常受到贪人的不满。而袁崇焕,以仁义勇廉的高尚品格,虽不为当世所容,却为后世之楷模。袁崇焕作为当时历史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其一生所经历的大喜大悲中,感知历史的真实和知识,牢记失败者的愚蠢和骄纵,吸取胜利者的智慧和修养。

关键词: 崇祯 惨剧 袁崇焕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