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三大问题
杜甫有一首名诗《蜀相》,尾联尤为著名:“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说的就是诸葛亮功败垂成的悲剧。然而,诸葛亮为什么失败呢?
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在不懂军事的人看来,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构成钳形攻势,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对于军事家的毛泽东来说,这其实是个幼稚的方案。荆州与益州相聚千里,以弱击强的“分进合击”实属梦想,“隆中对”实施的结果是荆州被孙权军偷袭,不仅失去了钳形攻势的一只“钳子”,还要分兵防备东吴的进攻。因此说蜀汉之败“其始误于隆中对”,是有道理的。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战略大多都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最典型的莫过于蒙古人、契丹人、金人和女真人,他们不过就是二三十万军队,但却横扫了中国乃至欧亚大陆。不过,那都是诸葛亮以后的事情。如果诸葛亮生在明清时代,或许他的战略会有所改变。
这是诸葛亮的第一大问题。
上面是从军事上谈,如果从“文化”意义上说,“隆中对”失误更大。蜀地富庶,曾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事,但那主要是指汉中,且刘邦留在那里的时间很短,更没有立国,人心思归。但总的看来,蜀地实是可以安乐死而不可忧患生的“绝地”。四川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决定了四川人的盆地意识,“天府之国”,自成一统。“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历史上从未有过川军出川占领全国的例子。当年红军长征若是像诸葛亮那样入了川,后来怎样,就很难说了。陕北条件虽然艰苦,但“地域文化”特殊,地势居高临下,周人和秦人都曾据此一统天下。有人说诸葛亮当初除了四川外,无处可去,这恐怕就是诸葛亮和红军不能相比的地方了。诸葛亮选了这样一个地方当根据地,再加上后来处置失当,真是应了那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话”了。这应该算是诸葛亮的第二大问题。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已经合二为一,在人们的心目,已经没有必要加以区分。文即史,史即文,文史之不分,似乎已在中国人的心中牢牢扎根。总之,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其贤相楷模的定论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为道德人格,他确实有不可否认之处;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却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诸葛亮第三大问题是后继无人。中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叫作“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谓一语道尽了诸葛亮身后的凄凉境况。
遥想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胸怀凌云壮志,手下猛将如云,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其情势至今犹动人心魄。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暴露出了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显示出蜀国灭亡的的先兆。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阵往来是十分有意思的,从反面可以证明诸葛亮事必躬亲但拙于用人的性格特点。诸葛亮曾称赞司马懿“大有才能”,对他忌惮三分,但谋略智识毕竟远出司马懿之上,诸葛亮是不会怕他的,只是诸葛亮为人十分谨慎,对他预先加以提防而已。最有意思的是司马懿这一方,他可谓“知彼知己”,深知自己不如诸葛亮,所以处处小心谨慎,虽然没有打败诸葛亮,自己也不至于被诸葛亮打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