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一篇报道改变了MBA的命运

一篇报道改变了MBA的命运

2015-03-20

中国首批MBA在毕业一年后,发出了一封求救信:MBA——SOS(救救我们MBA)! 3个月后,一篇文章,惊动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从而为他们争取到了“选择工作的自由”。

这件事发生在1987年。这篇文章叫 《命运备忘录——38名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境遇剖析》,发表在当时的《中国青年报》上,署了6位记者的名字。

21年后的2008年12月3日,这篇报道的牵头人张飚说:“我们六路人马出动,做这个重头报道,不仅是为了‘解放’这批人;我们的着眼点,是关注在僵化的人才制度下,一代人的命运。 ”

张飚时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说:“见报当天,国务院代总理李鹏就过问此事。”文章执笔人张建伟说:“报社马上接到通知,国家经委、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劳动人事部等6个部门的领导,为MBA问题,要与《中国青年报》对话。 ”“当时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主持了两次座谈会。 ”

时任报社科技新闻部主任的陆小娅参与了这次报道。最早,她是从本报记者叶研手里得到了这封信。信中说,《中国青年报》敢于直言,我们愿意向你们提供首届中美联合培养的MBA学员回国后的命运。

什么叫MBA?在当时是个新名词,没几个人知道。陆小娅说:“我们还查了英文字典。 ”

在见报的文章开始,张建伟写道:“MBA们问:我们年纪轻轻,却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苦恼不堪;为培养我们,国家耗资百万,我们历尽艰辛,然而,培养与使用完全脱节——我们怀疑,国家耗费巨资办这种人才项目是为了什么? ”

写信的人,是38名首批MBA之一。为了保护他,他的名字在报社也是少数人知道的秘密。十多年后,谜底才被揭开,他叫才让,是钢铁研究总院的藏族技术员。

才让的命运不错,回国后便受到重视,由科研部门调到政策研究室,负责起草单位改革方案。现在,他是中央企业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的二把手。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由美方协助中国培养管理人员。地点选在大连工学院内。

1984年4月,美国总统里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这个班,毕业生将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当年7月,招生在全国铺开。 9月,440名精通外语、有3年实践经验的青年人才被选拔出来,获准应试。 10月,留下40人入学。两年后,39人完成国内学业,赴美实习一学期,他们被誉为“中国经济管理黄埔一期”学员。

1986年,39人的出国培训经费,几乎用掉国家经委全年出国费用的一半。

“每一个学员都体会到期望背后的压力。朱

关键词: 命运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