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失败背后
1937年8月开始的淞沪会战,以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新近出版的《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黄仁宇著)一书对此作出了分析,现摘编如下:
淞沪地区之攻防战,国军不能算是尽到战术上之至善。从现已公布的蒋介石日记来看,淞沪地区作战无全盘计划。最初蒋希望以优势兵力消灭敌之据点,此计未酬,他即下令严守1932年第五军及第十九军在“一二·八”事变时的防线,逼近黄浦江西岸。此阵线被突破,他再扼守罗店、大场、蕴藻浜之线,距原阵地仍不过五至十公里。蒋介石从未作敌方可能使用之兵力及进攻目标之判断,也没有预计我方防守期间可能出现的情况。至于战略防御、部队与总预备队之间的区处与控制、全面反攻计划等,这一切均未经考虑。
蒋介石如何引导各地方势力参加他主持的抗战?日记内无确切之说明。但其行动则非常明显:最先将“嫡系”部队不惜牺牲地投入战场,包括德式装备各师及机械化部队。这些部队立即耗用于淞沪及南京战场,以后始终无法恢复。蒋在各省抽调部队,以个人磋商激劝之方式行之。其所发津贴各出不同,各部队到沪日期及沿途所需交通工具,则按路途远近及与中央之关系,分别责成交通部(俞飞鹏)、军事委员会第一部(黄绍竑)及侍从室第一处(钱大钧)就地办理。因皆临时到达,亦无从全盘计划。
淞沪战事紧张之际,蒋曾手书宋子文,以麻袋“交南市朱逸民五万只,南翔第六师转陈辞修五万只,其余30万只皆运苏州交顾墨三兄可也”(1937年9月24日)。如是许多麻袋有何用场?从其下令日期及指定交纳地点来看,似乎是为准备填塞泥沙作为巷战之用。然而,这些事项的处置,不是由军需军械人员筹办,也不经参谋设计分配,而是由统帅决定。麻袋又不在后方购买向前输送,而在租界内采办,似此种种举措均非常理。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经费预算及交通工具。这也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军需调度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