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古代日食二三事

古代日食二三事

2015-03-20

让天文官丢脑袋的“仲康日食”

话说在夏朝仲康时代的一个金秋季节,农民们正在田里收获一年的劳动果实。中午时分,人们发现,原本高悬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吃掉。“天狗吃太阳”!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天象,百姓们个个惊恐万状,急忙聚集起来敲盆打锣——按照经验,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

那时,朝廷已经形成一套“救日”仪式,每当发生“天狗吃太阳”时,监视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时间观测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朝廷,随后天子马上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可这次,时间过去了好久,眼看着太阳一点点消失,无尽的黑夜就要笼罩大地,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宫殿前,却独不见羲和的身影。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仲康大帝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了救护之礼。

这时,天色越来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几步之内难辨人影,太阳被“天狗”彻底“吞”了!仲康大帝率众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宽恕……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人们彻底绝望时,太阳的西边缘露出了一点亮光,大地也逐渐明亮起来,日盘露出得越来越多,“天狗”终于把太阳“吐”出来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舒了一口气。身负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见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恼火,立刻派人去寻找。几个差役赶到清台(当时的天文观测台),好不容易在旁边守夜的小屋里找到了羲和。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问下属,才知道他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烂醉如泥。到了殿上,跪倒在天子面前,羲和还是混混沌沌。仲康大帝遂下令将羲和推出斩了首。

这个故事记录在中国最早的一本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就被认证为中国最早的日食记录,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

阻止了一场战争的日食

公元前6世纪~7世纪,伊朗高原上强盛的米底王国向西进兵小亚细亚,遇到吕底亚王国的顽强抵抗,两国在哈吕斯河(今柯孜勒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战役一个接着一个,一打就是5年。

一天,两军对阵,激烈的厮杀一直持续到太阳偏西。忽然,士兵们发现,一个黑影闯入圆圆的日面,把太阳一点点吞食,炫目的太阳光盘逐渐减少,大地的亮度慢慢减弱,好像黄昏提前来到。随即,太阳全被吞没,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夜幕突然降临,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闪烁。士兵们从来没见过这种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厮杀。

过了不久,太阳重新出现,日食很快结束了,但双方认为这是上天不满两国的战争而发出的警告,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这样因偶遇一次日全食而化干戈为玉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希波战争史》中。

李淳风知天不惧命预报日食

中华民族的天文历法在唐代取得了长足进步,李淳风就是那时涌现出的奇人。

唐代初年,国家行用《戊寅元历》,25岁的李淳风对这部历法做了仔细研究,发现它存在缺陷,于是上书朝廷,指出《戊寅元历》的多处失误,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开明,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选派他入太史局任职。

李淳风综合前人许多历法的优点,又融入自己的新见解,编成一部全新的历法。他对自己的新历法充满信心。一年,他按自己的历法计算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而按照旧历书,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他把自己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既然太史丞预报,李世民不能不理,于是到了这天,他半信半疑地率领众官赶到殿前,准备好救护仪式。

快到李淳风说的时间了,天上圆圆的太阳还是毫无动静。李世民不高兴地说:“如果日食不出现,你可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李淳风却毫不惧怕地说:“圣上,如果没有日食,我甘愿受死。”李淳风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墙上,他在墙上的影子边划了一条标记,说:“圣上请看,等到日光再走半指,照到这里时,日食就出现了。”果然,过一小会儿,天上的太阳开始被一个黑影侵入,跟他说的时间丝毫不差,于是百官下拜祈祷,锣声、鼓声响成一片。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李淳风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

此故事见于唐代刘餗所著的《隋唐嘉话》。

关键词: 日食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