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金克木】金克木简介_金克木书读完了

金克木

人物简介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1912年8月14日生于江西。文学家,翻译家,学者。中学一年级就失学,学历不过小学毕业。1930年到北平求学。1935年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自学多国语言,开始翻译和写作。1938年任香港《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子中学英文教师,同时兼任湖南大学法文讲师。1941年先生经缅甸到印度,在加尔各答游学,兼任《印度日报》及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度语和梵语。1943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随后娶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的妹妹唐季雍为妻。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金克木原籍安徽寿县,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一个旧官僚家庭。
  1930年,刚满19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
  1932年冬,金克木因经济上难以为继而离开北平,前往山东德县师范教国文。
  1933年,他带着挣到手的一点点微薄薪水回到北京大学做起课堂上的“无票乘客”。
  1935年,经友人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得了一个职员的位置,坐在出纳台后,管借书还书。
  1938年被香港《立报》聘为国际新闻编辑。
  1939年经友人介绍,到湖南长沙省立桃源女子中学教英文。
  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的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与梵语,后又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
  1946年10月27日来国立武汉大学任教。
  1948年7月19日离开武汉大学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开始了他长达52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生涯。
  文革后,金克木体力大不如前,却始终关心国际学术的最新发展。在国内还少有人提及诠释学和符号学的时候,他已经在撰文介绍,并将它们用于研究中国文化。
  上世纪80年代,年近七旬的金克木蹈新踏奇,举凡国际人类文化学的一些新学科,他门门涉足,例如比较文学、信息美学、民俗学、语义学等。他还首倡从域外引进最新的研究方法。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以88岁的高龄仙逝。
  
金克木《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记录了金克木的读书、治学的心得和体会,对喜欢读书的现代人来说,或者也不无裨益吧。 本书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读书法——怎么读书?读书?读物?读人——读通书等3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金克木先生以小学毕业的学历而卓然成一代大家,其读书方法自有幽微独到之处。惜其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广而且杂,搜求为难,故今日向学之人,得片羽易,欲窥其全貌则难。本书编者从金克木三十余部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方法的文章五十余篇,分为“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一册在手,一代大家的读书法门大略已备。
  
人物评价
  金克木是著名的”未名四老”之一(另三位是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
  金克木一生淡泊名利,很少谈论自己,也很少接受别人采访。晚年更是深居简出,以著述为本分。但金克木却也平易近人,关心后辈。金克木喜欢聊天,与后辈交流;金克木始终把读者当作朋友,坚持给读者回信。金克木做教授50多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大师的风范、他的诗化的人生和他的智者的境界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比起历史上的杂家,金克木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学问之杂,前无古人是可以肯定的,后无来者也可以基本断言,除非人类最终能摆脱讲究“专业”的时代。——张汝伦
  金克木是举世罕见的奇才,靠自学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文字。
  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生,但在文化界,绝对是一位知识渊博、中外融通的大师级人物。
  他以“杂”家著称:掌握着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印地语和梵语等语言;他对儒家、佛家、道家均有长期的研究,精通梵学,对西方学问也如数家珍,对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乃至数学、物理、人类学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更神的是,金克木最擅长将各种学问融通在一起,汪洋恣肆,蔚为大观。
  像金先生那样博学的长者,并非绝无仅有;但像他那样保持童心,无所顾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难以寻觅了。以“老顽童”的心态与姿态,挑战各种有形无形的权威——包括难以逾越的学科边界,实在是妙不可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