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叶圣陶】叶圣陶简介_叶圣陶的作品

叶圣陶

人物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著名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代表作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位。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吴县,1914年开始文言小说创作,两年后退出了他个人第一篇童话故事《稻草人》。抗日战争期间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建国后又担任多项要职。1988年,叶圣陶先生逝世,享年94岁。

人物生平
  1894年,出生于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同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为其编写小学国文课本。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我国的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是他写的。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进行教育改革,编写新的教科书,工作到1922年,并开始写作。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
  1921年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五卅”运动,与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同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1921年冬,叶圣陶开始尝试童话创作。《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话,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任开明书店编辑。“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同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39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的作品
  《春宴琐谭》第一部白话小说 1918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8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与朱自清合著)1946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荷花》(现已收入三年级下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人教版)语文书课文)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礼拜六》《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文学周报》《公理日报》《国文月刊》《苏州评论》《妇女杂志》《小说月报》《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人民教育》《中国语文》《诗》《光明》《国文杂志》《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叶圣陶的名言
  1、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3、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治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
  4、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5、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6、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7、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8、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9、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10、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1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12、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13、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14、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www.lz13.cn)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15、理想是事业之母。
  16、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17、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18、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19、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
 
叶圣陶杯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主办,中学生杂志社承办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是迄今为止全国级别最高、最有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作文赛事之一,备受全国中学师生及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瞩目。
  “叶圣陶杯”大赛于2003年开始举办,已成功举办十二届,现在正在举办第十三届。大赛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形式和严谨公正的评选原则,通过学校初赛、现场决赛的多个环节,经过初评、复评、终评的多层选拔,大大增强了比赛结果的可信度,使之成为有关部门评价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依据。
  “叶圣陶杯”大赛把叶圣陶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的崭新理念结合起来,形成了“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的理念,体现了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独特风格。“叶圣陶杯”大赛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国中学写作教学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
 
稻草人叶圣陶
  《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于1923年出版,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本书收录了叶圣陶中短篇童话作品三十余篇,并附有丰子恺先生为《古代英雄的石像》所撰写的文笔生动的读后感言。
  有一个老妇人,她的田里有个稻草人,稻草人为他看守稻田。可是,蛾子在叶子上面下了子。老妇人没看到叶子卷起来了。肉虫把稻子全吃了,稻草人给老夫人警告,可老夫人不知道。稻草人看到渔妇和鲫鱼很可怜,自己又不能帮他们,就伤心的倒下了。《稻草人》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 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苏州园林叶圣陶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人物评价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臧克家、新浪网评)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中国网评)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