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美国历史 > 新门罗主义的兴起 美国对西半球的干涉从未改变

新门罗主义的兴起 美国对西半球的干涉从未改变

非我族类 2017-03-21
\

克里
  2013年,美国国务卿克里关于“门罗主义已经终结”的发言引发全球的热议。很多人认为,美国对西半球从来是软硬兼施、软硬交替, 干涉从未改变。只是,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旧门罗主义虽结束,新门罗主义也会兴起。
  2013年11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宣布“门罗主义已经终结”。门罗主义一直是美国西半球外交政策的基石,一如克 里本人所言,“历届总统都强化了门罗主义并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但是否真如克里所言,美国决意放弃近两百年的外交基石而转向创 建一种“价值观、利益和责任共享”的平等伙伴关系?从克里宣言后两年多的美国对拉动态观之,克里时刻并不是门罗主义的终结,而 恰是新门罗主义的开始。
  今年以来拉美局势多有变动,前有玻利维亚公投莫拉莱斯失利和奥巴马高调访问古巴、阿根廷重修旧好,后有巴西和委内瑞拉政局严重 震荡、危机日趋加重——后者意义尤深。本质上来看,当前巴委政局动荡是由其内部因素造成的,即经济上没有改变过度依赖外部市场 的传统生产模式,政治上民众主义政治传统及其制造的福利刚性有碍国家发展共识的形成,以致经济困难和政治困局交互作用。当今局 势之形成诚不能如马杜罗所称是美国的粗暴干预,但美国难以摆脱利用或促成当前危机的嫌疑,特别是在委内瑞拉。
  过去十多年间,前总统查韦斯在拉美扛起反美大旗,一直被美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马杜罗任总统后,美国那只看不见的手已经是公 开的秘密:支持反对派“拉下马”。在巴西,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美国插手巴西变局,代总统特梅尔被指是美国间谍亦可视作谣言,但 美国那只手同样若隐若现。在粉色浪潮席卷拉美的时代,委内瑞拉是反美先锋和激进派,巴西则是地区第一大国和温和的不合作派。委 内瑞拉和巴西两面左翼旗帜的倒掉根本上符合美国在巴委,乃至整个拉美地区的战略利益。
  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对西半球一直奉行软硬兼施、软硬交替的政策,但无论软硬,一成不变的是干涉。从1823年门罗总统发表 欲盖弥彰的门罗宣言和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罗斯福推论——“说话要温柔但要拿大棒”,到1930年代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睦邻政策 和1960年代肯尼迪的进步联盟计划,美国对西半球的政策经历了从粗硬到细软的转变。尽管如此,但进入冷战时代,美国追求“支持一 切自由人抵抗共产主义”的遏制和“推回去”政策,拉美遭遇了美国的大棒、枪炮和舰船。可以看到,胡萝卜和大棒交替使用及其背后 的霸权图谋正是美国对西半球政的一体两面。
  过去十多年间拉美的政治格局和美国的实力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是拉美左翼的整体性崛起给美国在西半球的存在制造很大的压 力,激进左翼的反美立场迫使美国一度静观其变或采取守势;另一方面,实力的减弱也迫使美国不得不收紧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采取 他策。和美国在拉美地区遇冷相反,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持续上升,同多数拉美国家,特别是左翼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热度加深,其高潮 正是2015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拉共体论坛及其发表《北京宣言》。中国在拉美地区频频刷新存在感引起了美国的焦虑,美国希 望改变这一现实,其最理想的方式自然是期待“后院”发生改变。
  尤其近两年来,在中美拉三角关系中,时间的天平正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一方面,拉美左翼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接连受挫,首 先失守的是阿根廷,秘鲁近在眼前,巴西和委内瑞拉岌岌可危,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初显颓势。整体上看,拉美左翼执政国家联盟呈走 衰之势,左翼政治周期正不断向(中)右翼政治周期翻转。另一方面,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给中拉整体合作带来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 要是由于中国变换经济增长动力和拉美面临经济结构性调整且调整至难造成的。
  这给美国增强在西半球的存在制造了机会,不过这次美国决心采取的是“随风潜入夜”的温柔路径。其长远背景是2009年前国务卿希拉 里提出的“巧实力外交”,首场路演则是2013年宣布门罗主义已经终结的克里宣言,而其成形则是2014年奥巴马总统提出“我们都是美 洲人”的理念。至此,美国对西半球的政策完成了从“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两个层意的转换:在门罗以来的美国总统那 里,“American”是“美国人”;在奥巴马那里,“American”是“美国人+”,即以美国为主题构建美洲意识、美洲情结、美洲情感 和美洲共识——价值、理念和责任共享。这是一种更加隐秘的方式,也是最具渗透力和最具持久影响的方式。就此而言,门罗主义并不 像克里所说的那样已死,而是添加了一件“新”外衣。不过,在新门罗主义外衣的裹挟下,间或会露出门罗主义的内衣,内衣的显隐在 未来或取决于拉美经济的兴衰和左右政治周期的变动。
  (作者:郭存海,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研究员兼负责人。原文刊于2016年05月19日亚太日报观察专栏。本文为原文未删节版 。)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