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美国历史 > 尼克松如何评价毛泽东、周恩来以及蒋介石

尼克松如何评价毛泽东、周恩来以及蒋介石

非我族类 2017-08-22
\

尼克松
  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中国近代史上三位重要的人物——毛泽东、周恩来以及蒋介石都曾有过会面。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回忆了这三个人物,并对其进行了评价。那么,尼克松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周恩来以及蒋介石的呢?
  尼克松在担任美国副总统时,曾于1953年11月访问过台湾,和蒋介石作过交谈。这一回,他又会晤了毛泽东。这样,尼克松对毛泽东和蒋介石有着一种比较之感。后来,他写了回忆录《领袖们》一书,其中对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作了颇有见地的比较。
  尼克松写道: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周恩来,还有一个是蒋介石。打败了蒋家军队,毛泽东巩固了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人把毛蒋之间的斗争看成是上帝与魔鬼之争……周恩来则往往不露锋芒,孜孜不倦地工作,是保持国家机器不断运转的赤胆忠心的官员。蒋介石在台湾实行个人专制,不像毛那样过分自我尊大,他维护自己的威严,努力使经济起飞,鼓励在台人员保持有朝一日返回大陆的希望。
  三人中,我认识蒋的时间最长。我把他和蒋夫人看作朋友,不同于另外两人,我们有私交,那是共同信念和原则的产物。但是毛和周是在中国大陆取得了战争胜利的人,而在两人中,周是得天独厚的人,对权利的实际情况洞若观火。现在他们三人都成为古人了,但是周留下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将与日俱增。
  毛泽东与尼克松
  尼克松比较了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手势,发觉两人都喜欢“用手一挥”。尼克松于是把毛泽东和蒋介石作了如此比较:
  1972年毛向我提起一件事。他讲时用手一挥,指的也许仅仅是我们的会晤,也可能指的是整个中国。他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介石委员长是不会赞成的。”隔一会儿,他又补充了一句,“我们同他来往的历史,比起你们同他来往的历史,要长得多。”
  1953年我同蒋第一次见面时,他谈到中国也用手一挥,清楚地表示,他的话既指孤悬海外的台湾堡垒,也指中国大陆。我觉察到他们两人在提到自己的国家时,都有点秦始皇帝的口吻。两人的姿态和讲话似乎给人一种感觉,他们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两个这样的领袖在历史中相逢,只会冲突,不会妥协。一个成为征服者,另一个成为被征服者。
  在和毛泽东见面时,尼克松跟他当面谈起了蒋介石。尼克松说:“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叫他什么?”毛泽东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周恩来趁这机会,替毛泽东作了答复:“一般地说,我们叫他‘蒋帮’。有时在报上我们叫他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我们互相对骂。”
  尼克松这样写及他对毛泽东的印象:毛举止随便,说话爱简略,给我的印象是有成打的问题同时在他脑里转动。他讲他的意见,心平气和,语调平淡,在一个规模较小的会场会引人注意,但不是雄辩之才。
  即使在说明重大观点时,他也喜欢语惊四座。“你们上次选举时,我投了你一票。”他笑着说。我说他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我喜欢右派分子。”他回了我一句,似甚得意。“有人说,你们是右派分子(共和党是站在右翼的),说希恩首相也是右翼的。”我加戴高乐的名字,毛有点迟疑,说戴高乐另当别论,却又说,“他们说西德的基督教民主党也是右翼的。我比较喜欢右翼人士执掌政权。”我在提到我们恢复外交关系时总结了一句,我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注意到在美国,至少在目前,是右翼人士能够采取行动,而左翼人士只会说说而已。”
  尼克松也写下了对蒋介石的印象:
  蒋披一件十分整洁的黑色斗篷,头剃得光秃秃的,在私人场合,同他那肃穆寡言笑的态度相得益彰。在我说话时,他惯于不假思索地连声说“好,好”,显得有一点紧张。他双眼的神采给人自信和执拗的印象。眼眸是漆黑的,有时闪出光芒,在我们交换意见之前,不时环视办公室各处,在我们谈话的整个过程中,就盯着我的眼睛看。
  尼克松甚至还对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夫人作了比较。尼克松在台北和蒋介石谈话时,由宋美龄担任翻译。在尼克松的印象中,“蒋夫人远远不只是她丈夫的翻译”,“我认为蒋夫人的智慧、说服力、道义上的勇气,单凭这些就足够使她成为一个领导人物”。“她妩媚端庄,这样或多或少地冲淡了蒋那副冷酷的形象”。
  尼克松把宋美龄和江青作了如下比较:
  蒋夫人同毛的第四位夫人江青相比,比之蒋毛本人之间的对照更加鲜明。蒋夫人有教养,打扮入时,很有女性的风度,但又是很坚强的人。江青粗野,毫无幽默感,完全没有女人特点……我从来没有见过比她更加冷酷、更加俗气的人。她为我的访问安排了一个文化宣传的节目,我们坐在一起,她没有一点毛的温暖热情,也没有一点周的翩翩风度。她是如此之紧张,以致手上额上出现了汗珠。她头一句带有意见的话,典型地表现了她令人讨厌的挑衅态度。她问我:“你为什么到了现在才来中国呢?”
  尼克松与蒋介石夫妇
  在世界上,既见过蒋介石、又见过毛泽东的人不少,能够用尼克松如此敏锐的目光把两人加以深刻比较的,却不多见。尼克松这次访问中国大陆的成果,凝结于2月28日在上海和周恩来所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史称《上海公报》中。《上海公报》中的妙笔,是那位“智多星”基辛格博士想出的:
  美国政府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基辛格巧妙地抓住了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共同点——只有一个中国——在公报中写上了这段既不得罪毛泽东又不得罪蒋介石,却申明了美国政府立场的话。
  《上海公报》发表之后,台湾又一次为之震动。台湾人士称:“《上海公报》之宣布,实是一叶知秋的事,因为它暗示美国与中共的建交是迟早的事了。”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