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日本历史 > 日本著名的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著名的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日本文学的特点

彼岸花开 2016-04-13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
  日本文学经历漫长时间的发扎,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品和颇具影响的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就有两个,证明日本文学具有深度和价值的。
  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上古文学
  紫式部,又称紫珠(约979-1016)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女性作家,和歌作家,其作品《源氏物语》,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美学集大成者,并由此产生了“源学”。
  清少纳言(965~1025年),她的随笔作品《枕草子》执笔于在宫中供职的时候,成书于离开宫廷之后。作品记叙她在宫廷里的所见所闻,作者出身于中层贵族,这部作品虽然反映了社会等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时代的忧虑,但是着力渲染的还是对皇后定子的赞美,对日本贵族社会的肯定。在《枕草子》之前,日本已经出现了物语文学和日记文学,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她的随笔为日本散文文学奠定了基础。[2]
  古典文学
  井原西鹤(1642~1693)(Ihara Saikaku)日本江户时代小说家,俳谐诗人。原名平山藤五,笔名西鹤。大阪人。15岁开始学俳谐,师事谈林派的西山宗因。21岁时取号鹤永,成为俳谐名家。
  松尾芭蕉(1644-1694)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的署名。他公认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芭蕉以作为俳谐连歌(由一组诗人创作的半喜剧链接诗)诗人而著称。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5)日本江户时代净瑠璃(木偶戏)和歌舞伎剧作家。原名杉森信盛,别号巢林子,近松门左卫门是他的笔名。出身于没落的武士家庭,青年时代作过公卿的待臣。当时町人势力壮大,手工业日益繁荣。士农工商阶层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净瑠璃和歌舞伎。近松有感于仕途多艰,毅然投身于被人所鄙视的演戏艺人的行列,从事演剧和剧本创作活动,表现了他为平民艺术献身的决心。他从25岁前后开始写作生涯,直到72岁去世为止,共创作净瑠璃剧本110余部、歌舞伎剧本28部。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683年他写成的净琉璃剧本《世继曾我》。
  近代文学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4]
  泉镜花 Kyoka Izumi( (1873~1939),日本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伟大作家。原名镜太郎,生于石川县金泽市。父亲是雕金和象牙工艺师。镜花从小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曾在教会学校北陆英和学校受教育。青年时期由于爱好文学,拜在作家尾崎红叶门下。日本新文学是在日本近代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日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随着日本整个国家的成长壮大而发展起来的。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他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弟子。
  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竹林中》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1935年日本设立“芥川奖‘[5]
  现代文学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6]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7]  幼年父母双亡,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
  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不是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大江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1935~ )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学业,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著有《广岛日记》(1965年)、《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年)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
  日本文学家大江健三郎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认为大江健三郎“深受以但丁、巴尔扎克、艾略特和萨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开拓了战后日本小说的新领域,并以撞击的手法,勾勒出当代人生百味”,因此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成为26年来,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日本文学的特点
  1、日本文学的许多特点都来自日语本身。从诗体来说,基于日语多以元音结尾的特性,日本诗歌有其独特的形式,散文与韵文的区别与其他民族不同。以文体而论,日文也有自己的特点。譬如句子,日语典型的句式都是动词在后。这种来自语言的特点是难于改变的。一些作家试图改变它,往往行不.通。日本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富于余情。话不说尽,留有余地,让读者去想像,余韵无穷。暖昧、委婉而又意味深。
  2、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3、日本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
  4、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