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日本历史 > 武士道精神竟产自中国 并非日本原创

武士道精神竟产自中国 并非日本原创

非我族类 2017-02-22
\

荆轲刺秦
  如今,我们谈武士道必提日本,反之亦然,仿佛武士道是日本独有的东西,而本文的作者认为,武士道并非日本的原创,荆轲才是东方武士第一人。本文作者深入挖掘武士道内涵,在荆轲身上发现了武士道三大立身之本:忠诚至上、以武为本、重名轻死,循其文本,却有几分道理。
  荆轲为证,武士道并非日本原创
  “武士道”不是日本专利,未被军国利用的“武士道”,也不是洪水猛兽,而恰恰是武士的美德。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武士,还有武士道。
  什么是武士?“武”很好解释,武术。而“士”就有高贵的含义。仅仅会武术,算不上“士”,充其量叫“武人”,在日本他们叫“浪人”。所以,“会武”而有“道”的人才配叫“武士”。这个“道”就是信仰,就是武士道。
  先秦的中国,王室贵胄都有养“士”的习惯。那么,这些“士”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就是“效忠主人的门客”。《东周列国志》的“前言”称:“养士风气,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先秦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封建制,土地分封,是诸侯和贵族的天下,底层人士想往高处走,当“门客”做“士”是一条很现实的出路。
  当时华夏,已经形成后来“日本式”的武士阶层,顶层一个周天子——相当于日本的虚君天皇;上层是一群诸侯贵族,相当于日本各藩藩主和大家族;中层是“士”。“士”对诸侯贵族负责,不必效忠大君主。如此就形成“多元”信念与信仰:只要在周天子脚下的诸侯国之间流动,就没有“叛国”的概念,“士”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去寻找“名主”,一旦找到,好好效忠就是。
  我们知道,后来中世纪日本的武士道,就是基本沿承了中国春秋战国的“士之信仰”。在天皇这个虚君的名义统治下,对幕府主人的效忠感成为“武士信仰”。这种效忠感可以超越任何信仰,成为“大德”,凌驾于其他道德观念之上。就武士道的践行而言,无论是中国的武士史,还是日本的武士史,都是跟刺客史相联的。在中国先秦,最有名的武士,就是刺秦的荆轲。
  荆轲无疑是东方武士的骨灰级人物。
  查看史料可知,作为战国燕国太子丹的“门客”,荆轲的功夫几乎不值一提,《史记》称荆轲“好读书击剑”,只是爱好并非擅长击剑。在太子丹面前,有一次他与别人论剑,言语激怒了对方,对方“怒而目之”,要和他拼剑,荆轲却躲了。
  虽然荆轲的剑术不见高明,但其大名却能显赫于中国武士谱之中。靠的什么?有人说因为他刺的人名气太大,那可是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他沾光了,这种理解相当庸俗。在我看来,荆轲不因武功传世,也不因秦始皇留名,而在于他恪守的“道”,是名副其实的 “正宗武士道”。
  想当年,荆轲深受燕国太子丹之恩,太子丹把荆轲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拿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其实,这就是有朝一日要荆轲拿命来感恩。荆轲不傻,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欣然接受,“士为知己者死”。公元前227年,太子丹终于亮出底牌:让荆轲当刺客,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刺杀秦王。为了让秦王相信,太子丹让荆轲带上燕国区域地图(表示割地给秦),还顺便带了一个秦国追杀的叛将首级,假意进献秦王。明明知道一去难返,但荆轲毅然应允,义无反顾。临行时太子丹和一些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边送别荆轲。荆轲非常洒脱地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首歌,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是一个武士的殉道心声。
  虽然你现在让我去做的事,凶多吉少,没有胜算,但我答应你,义无反顾。我此去成功还是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担当,接下来这个任务非完成不可,不能完成就以死相报。决不能无信不义,辱没我武士的名声。
  这就是武士道的一大精髓:重名轻死。
  一个殉道的武士会有怎样的表现?他与“只会武术的人”有什么区别?
  接下来荆轲和他的助手秦舞阳给出了两种截然的答案。
  这个秦舞阳是太子丹找来的,做荆轲的副手。太子丹为什么选中秦舞阳呢?《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这个秦舞阳是个少年杀手,他杀人时,人们都不敢用正眼看。
  太子丹以为,秦舞阳与荆轲是匹配的,熟不知,此人武而无道,并非“大勇”之士。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和秦舞阳,一人托着地图,一人端着首级,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国朝堂刀光闪烁,武甲林立。秦舞阳一见这威武场面,不由得战栗起来,浑身抖个不停。朝堂君臣一见使者举止反常,不禁感到怀疑。
  此时荆轲的表现如何呢?
  史记描述: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当时的情景是:荆轲回过头来,看了秦舞阳一眼,见他果然瑟瑟发抖,于是笑着对秦王说:“北方偏远地区来的小伙儿,没见过世面,让大王见笑了,大王不要责怪他,让我来完成使者的使命吧。”
  在天下最威严之地,一个是抑制不住的浑身发抖,另一个是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武士与武人的区别已经显现鲜明。
  后来发生的一切我们都很清楚,秦舞阳在这场刺杀的最后关键阶段,靠边站了,成为一个废人,两个杀手合击变成了一人孤胆深入。荆轲一往无前,先献首级,然后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走上台阶献给秦王。秦王展开地图全都打开时,“图穷匕乃现”,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于是荆轲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袖子,右手挥匕向秦王胸口直刺过去。
  我们知道,荆轲要刺的这个秦王嬴政,就是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嬴政。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无论从外形还是性情上,他更像是一匹狼。所以,我们看秦始皇画像,加上史学家对他的形体描述,可知秦始皇从身体而言,绝对不是软柿子,一个刺客未必能制服他。
  会武的人都“善假于物”,先秦人峨冠博带,衣袖宽大,始皇帝的袖子更宽大,他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用一个转身,把被抓住的袖子挣断。随后跃到宝座后面的屏风处,与荆轲躲猫猫。之后,又绕着柱子跑,始终让荆轲逮不着。
  就在两个人像走马灯似的转悠间,朝堂卫兵冲上来,荆轲不得不分心,嬴政转守为攻,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使出浑身气力,将匕首抛向秦王。但已是强弩之末,秦王闪身躲过,毫发未损。随后,卫兵一拥而上,将荆轲乱刀砍死。
  而此时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表现如何?他只是呆呆看着这一切发生。在卫兵对荆轲动手之际,台下卫兵也不费吹灰之力将其砍杀。
  本来,荆轲的刺杀设计是二鬼拍门,两刺客围攻。两人一个拿地图,另一个拿首级,同时上去献给秦王,然后匕首露出时,一个抱住秦王,另一个持匕就捅。试想一下,如果秦舞阳表现得和荆轲一样,从容、勇敢,真的抱住秦王,荆轲就是挥刀乱捅,秦王也未必能逃过这一劫,秦王恐将定格为秦王,就没有后来的始皇帝,中国的历史或许就将重写了。
  在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刺杀事件中,人们总不免有这样的疑问:在刀枪丛中,为什么荆轲可以谈笑风生,而秦舞阳却惊慌失措?
  很多人认同荆轲的说法,是“见没见过世面”的结果,其实那也只是荆轲临场“托词”,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世面,而是信仰,是道。
  没有信仰的秦舞阳,只是个会武的市井流氓。这样的市井人物,有小勇无大勇,敢于私斗,怯于公斗。而荆轲体现的,无疑是大义之勇,这才是武士道的真谛。
  “忠诚至上”“以武为本”“重名轻死”——此乃武士道三大立身之本。这原是先秦中国武士的“道”之精髓,千年后日本武士道藉此形成,后来浸入日本人的血液中,变为日本国民的普遍伦理。所以,说武士道立于先秦远播海外绝非诳语,此系先秦武士的高贵品质。当年,武士荆轲与其说是搞刺杀,不如说他是殉道而去。有道且敢于殉道,这是华夏武士光耀先秦的不朽标记。
  (文章来自程万军1的博客)
关键词: 武士道 荆轲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