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统治日本期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措施
非我族类 2017-11-23

中世末期以畿内为中心,盛行下克上的风气,土一揆、一向一揆等建立在全村基础上的农民斗争动摇了中世国家。信长采取格杀勿论、烧毁城市的方针,彻底镇压一揆。同时,相应变革统治体制,命家臣团聚居城下町,集中权力,克服战国大名的分权,瓦解公家、寺社等庄园制统治,使自己成为最高当权者。秀吉继续信长的事业,实现全国的政治、军事统一。他发《刀狩令》解除农民的武装;通过太阁检地推行兵农分离;制定新的身份制;通过石高制征收年贡和夫役,榨取农村的剩余生产品,作为统一政权的财源。另一方面,对全国大名以石高为基准征课军役,创建了接近幕藩制的集权封建制结构。织丰政权时期,大名在领国内建设城下町,聚居家臣团,消费巨大,从而形成相应的经济制度。通过拆除关卡,整修道路,发布乐市、乐座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垄断和管制堺、博多、长崎的对外贸易,开发金银矿山,与豪商结合发展船运业,城市和工商业呈现活跃景象。丰臣氏拥有二百万石的藏人地(直辖地),以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的畿内为中心,分布全国,财政基础雄厚。但在政治上,未能从制度上解决既是最大最强的封建领主又是高居于公家、武家、寺社、百姓之上的全国统一的执政者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并为秀次事件等所苦恼。因此,对外不断提出侵略大陆的目标,发动文禄、庆长之役,但遭失败,丧失权威。最后经德川氏之手才完成建立统一政权的任务。
政治
完善体制——五大老和五奉行
在政治方面,从大名中选出最有势力者组成“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其中隆景死后由上杉景胜接任)帮助管理国家事务;任命有能力的亲信组成“五奉行”(浅野长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长束正家、增田长盛)负责实际工作;另由“三中老”(生驹亲正、堀尾吉晴、中村一氏)负责五大老与五奉行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丰臣政权的统治体制颇为完备,但也存在许多隐忧:德川家康在地方拥有超过200万石的领地,在中央,德川家康又握有重权,因此最后德川家康取代丰臣秀吉得到了天下。
收缴武器——刀狩令
天正十七年(1588年),丰臣秀吉下达命令,禁止百姓拥有长短刀、长枪、火枪等武器,这就是有名的“刀狩令”。虽然在这之前,也有其他的武将实施刀狩令,但不像丰臣秀吉的刀狩令那么彻底,而且是属于全国性的。当时的农村究竟拥有多少武器,从加贺国江沼郡所没收的武器即可一窥端倪:武士刀一千七百零三支、腰刀一千五百四十支、长枪一百六十支、耙刀五百支、小刀七百支。另外出羽国仙北郡则没收武士刀二百五十支、腰刀二千七百三十支、长枪三百三十六支、火枪二十六支、弓七十六把、盔甲十二具、头盔五顶。在秀吉的“刀狩令”实施之后,农民的武力可以说遭到沉重打击。
军事
统一日本
天正十年(1582年),进攻中国地方,包围高松城(在今冈山市附近),与毛利氏决战。同年织田信长被部将明智光秀杀害后,与毛利氏讲和,回师讨伐明智光秀,并拥立织田信长幼孙织田秀信为继承人。但织田信长部将柴田胜家欲立织田信长三子织田信孝。天正十一年(1583年),丰臣秀吉经贱岳之战消灭胜家与织田信孝的联军。同年建大阪城,作为统一日本的根据地。天正十二年(1584年),与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雄和德川家康联军战于小牧,失利后媾和,并与德川家康结盟,确立织田信长继承人的地位。天正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率10万大军平定四国领主长宗我部氏。翌年控制军政大权。天正十五年(1587年)兴兵30万进取萨摩国(今鹿儿岛县西部),进而平定九州。天正十八年(1590年)出动26万大军灭北条氏,平定奥羽地方,完成日本统一大业。文禄二年(1593年)将北海道正式划入日本版图。[
侵略朝鲜
文禄元年(1592年)正月,丰臣秀吉发布出兵朝鲜的命令。5月,丰臣乘朝鲜李氏王朝党争内讧、兵备松弛之机,派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率兵15万余人入侵朝鲜。日军在釜山登陆后,长驱直入,两个月内相继占领汉城、开城和平壤,随后直奔咸镜道,逼近中国边境。次年1月,明朝总兵李如松率军3万余人赴朝参战。2月,朝鲜军民在中国军队支援下,经激战收复平壤、开城。鉴于驻守汉城的日军兵力较强,朝中联军围而不打,在城郊切断敌供给线,烧毁敌粮库。5月,日军被迫退守庆尚、全罗两道沿海城市,并派使臣要求议和,企图利用谈判之机集结力量卷土重来。
文禄二年(1593年)8月,朝日双方开始“议和”。由于日本提出苛刻的领土要求,致使谈判最后破裂。庆长二年(1597年)2月起,丰臣秀吉陆续增兵14万、战舰数百艘再犯朝鲜。日军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两军为先导在釜山登陆,分东西两路齐头并进,连占庆尚、全罗、忠清三道。李舜臣以仅存的12艘舰船和130名水兵为基础重建水师,于10月在鸣梁海峡迎击日军(330余艘舰船、2万余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潮汐条件击毁敌船30余艘,消灭日军4000余人。庆长三年(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嘱撤军。至年底,残余日军或逃或被歼,战争结束。
除了农民之外,日军还强押大量的陶艺、印刷、刺绣等师匠到日本来,使得日本的陶艺水准大举提高。陶活字的传来,更带动了日后江户时代的出版风潮。朱子学者姜沆则带给日本的朱子学莫大的影响。这是侵略战争无意中的文化产物。
经济
经济政策——乐座乐市、太阁检地等
丰臣秀吉的经贸政策多承传自织田信长,发展南蛮贸易,以乐座乐市和朱印船贸易等振兴商业;并利用控制都市及铸造货币等办法规范经济。
太阁检地
“太阁检地”是重新测量土地的面积,并调查作物生产量的意思。丰臣秀吉在天正十九年(1591年)开始作全国性的检地。其实,丰臣秀吉从天正十一年(1583年)起就开始检地,在这之前,其他的战国武将为了想要重建业已崩溃的土地制度,因此也曾经做过检地的工作。“太阁检地”之所以具有特别的重要性,那是代表丰臣秀吉已经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工作,同时,也表示他为了将来出兵朝鲜而预先作国力调查。此外,经过丰臣秀吉的严格检地之后,每块田地的收获量都统计得很清楚,农民具有耕作权,同时必须担负缴纳年贡的义务,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剥削阶级(豪农)从此消失。
宗教
基督教是于天文十八年(1549年)随传教士沙必略传到日本的,三十三年后的天正十年(1582年),日本的基督徒已经到达十五万人,可以说是一百个日本人当中就有一个基督徒,可见基督教的传播速度非常快速。然而在天正十五年(1587年),丰臣秀吉却发出一道命令,禁止基督教传教士进入日本。其最大的原因是,丰臣秀吉唯恐基督教大名将领地捐献给教会,再度出现类似一向宗信徒暴动的局势。在禁令中的第一条提到,日本是神国,这表示日本开始吸收欧洲的文明,已经不在印度、中国的圈子里。有人说这是最早的“脱亚论”。
关键词: 丰臣秀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