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英国历史 > 英式幽默 英美幽默对比

英式幽默 英美幽默对比

彼岸花开 2016-03-30
憨豆

憨豆先生
  看过《憨豆先生》的人对英国的幽默还是有些独特的印象的,不同国家会因为文化上的差异难以理解对方的幽默方式,那么英式幽默又是怎样的?与美国相比,英式幽默有什么不同之处。
  英式幽默
  英式幽默,是对某种产生于英国和它的前殖民地的的某些有喜剧效果的语言或行动的总称。
  然而,有时候,这种幽默对非英联邦国家的人来说可能显得很奇怪和难以理解。例如,人们不熟悉一些英国俚语或者一些在英国知名但在世界上不知名的人。 许多展示英式幽默的英国电视节目在世界上变得颇为流行,这成为了展示英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强烈的讽刺和自嘲的主题贯穿英式幽默。幽默中的情绪成分往往藏在表面以下,导致有时来自其他文化的人难以感受到。英式幽默讨论一切主题,几乎没有任何主题是禁忌。
  英美幽默对比
  英美文化虽同宗同源,但英国人向来看不起美国人的幽默,认为其缺乏智慧,粗俗傻气,而美国人也讽刺英式幽默阴冷唆,冷漠无情。
  英国喜剧电影《葬礼上的死亡》要被好莱坞翻拍了——英国人拿着报纸,扫过这个大标题,大概都是同种反映:皱眉 、撇嘴、不屑地笑。他们眼里,“粗俗财迷”的美国人,哪懂“充满智慧”的冷幽默。看他们选定的主演,《马达加斯加》里 的饶舌斑马、《最长一码》里的变态狱警,那个素有“毒舌烂嘴”之称的克里斯·洛克,注定要让影片塞满咯吱人笑的厕所笑 话。英国人觉得自己闪着文化光芒的英式喜剧,就这样被“糟蹋”了。它将朝着“傻里傻气”、“毫无内涵”的美式爆笑剧一 路狂奔——这倒是个不折不扣的冷笑话。
  冷幽默,很英国
  2007年英版《葬礼上的死亡》上映时,就曾引发过一场“英美幽默大比拼”。首先开火的是美国人。《纽约邮报 》认为,这片子完美阐释了“英式喜剧黔驴技穷”;《华尔街杂志》说,从标题到内容,都是他们惯有的拖沓唆;《圣保罗先 锋报》则大声疾呼,有人躺在棺材里,英国人却拿它做笑料,只有长期在阴冷空气里生活的人,才这么冷漠无情。
  虽然在外人眼里,英国人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正经样儿,但他们自己却对其幽默感自信无比。按照作家乔治·麦克斯 的说法,在其他国家,如果人们看谁不顺眼,或者恨谁,他们会骂你愚蠢或粗鲁。在英国,则会说你没有幽默感,这是最严厉的谴责,最彻底的轻蔑。
  于是,美国人的批评,如同在英国人心里狠狠剜上一刀,素来绅士儒雅的他们,也忍不住回击:我们的幽默不是快餐文化。它讲究克制、含蓄,其中大量的双关词、荒诞的情节、机智的反语与讽刺自嘲,都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后,仔细看 ,慢慢品的。”
  为了让美国朋友有更直观的认识,英国几家媒体还连续几天辟出版面,以“例证法”向对方阐述何为“英式幽默”。 从文学戏剧,谈到电影电视广播剧,再到生活点滴。字里行间洋溢着旁若无人的自我欣赏和满足。他们先是驳斥了美国人所谓 的“英式幽默很唆”,所用武器是作家杰罗姆写于1889年的小说《三人同舟》。
  英国媒体引用了书中那段很经典,但实在有点神经质的“猩红热诊疗法”:我摸摸我的脉搏,只觉它忽然跳了起来。 掏出表来数一数,一分钟跳147次。我想摸一摸我的心脏,摸不着,它停止跳动了。于是,我想看看我的舌头,尽力把它往 外伸,同时闭起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往下看,只能看见舌头尖。这样观察的结果使我相信,我真的害了猩红热。英国媒体觉 得,“看看这些你便会明白,把简单的事说复杂,那代表情感的迫切,语气的加强,那是英式幽默的智慧所在。”
  当然,英国人除了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还能反过来,把重要的事轻描淡写,一切“玩笑”处之。媒体举例说,二战 时,德国人为了对付英国轰炸机,修建了不少假机场、假飞机,可高射炮却是真的。英国军方第一次行动,不慎中计。狂轰滥 炸后,敌人毫发未损,自己却损失了好几架飞机。
  好在英国人够聪明,及时发现了敌人的诡计。于是,第二次轰炸,他们只派出一架飞机,投了几枚炸弹后,溜之大吉 。德国人只见飞机投弹,却没听见爆炸声,很是疑惑。待到天亮一查,原来英国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投了几枚木制 假炸弹。
  这种“轻描淡写”的英式幽默,在影视作品中更是常见。大导演希区柯克就常在他的电影里搞这种把戏。例如《火车 怪客》的结尾,游乐园的旋转木马失控了,一个老汉自告奋勇钻进去营救游客。他爬进去之后停下来掏口袋。观众一定以为, 他是忙着找工具。怎知人家是掏出手帕,不急不缓地擦擦鼻子,之后又揣了回去。
  英国人对王室的调侃也向来不遗余力,任何大人物、大事件,都能搞成博人一笑的小游戏。他们曾在木偶剧中,把查 尔斯王子描写成生态学怪物,把玛格丽特公主说成是杜松子酒鬼;在电视剧中,虚构女王去世后的场景,并让剧中的卡米拉和 公公菲利浦亲王“私通”,让哈里王子成了一位梦想“篡位”的阴谋家。
  就连著名的性玩具商店“安的夏天”,也不放过王室。他们曾借女王金禧庆典,推出新产品和新广告。新产品是一个 金色的女性用振荡器,名为“女王陛下的快乐”。新广告是经过电脑处理的女王相片,女王穿戴着极其正式的皇冠、黄袍,坐 在王位上,认真读一本《安的夏天之性爱宝典》,并发出赞叹:“真该人手一册。”此广告在商家62家分店的橱窗上张贴了 大半年。
  “我们信奉王尔德那句:‘越是重要的东西,越不能严肃地谈论它。’”英国人这样定义自己的“轻描淡写式幽默” 。如此看来,像影片《葬礼》这样,把死亡当笑点,倒也很符合他们的幽默观、人生观。其实近几年,英国人特别喜欢在葬礼 上玩幽默,不光影视作品如此,生活中也出现了不少“个性主题葬礼”。
  早前就有媒体报道,不少英国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把葬礼移植到他们平生最喜爱的地方进行。有位农妇要把她的 遗体放在牛食槽的草料里,让哞哞叫的奶牛为她合唱最美的安灵曲;有个退休警察,一生没破大案,因此嘱咐亲属,来他葬礼 的吊唁者个个要带上手铐,以安慰他的职业荣誉感。有位英国男人更绝,一辈子总想出人头地,却终没实现。于是,要求死后 把骨灰装在十个烟花里,请亲朋好友到公园,半夜看他升天,在末了轰轰烈烈,光辉灿烂一回。
  英国人玩来玩去,其实大多是冷幽默,带点蔫坏又闷骚的气质。而英国幽默之所以“冷”,和他们深奥精妙的嘲讽术 密切相关。英国媒体将其形容为:“端着严肃态度,摆着肃穆表情,做着拿人拿己开涮的荒唐事。”比如,你可能会在一个乡 村小咖啡馆遇见以下一幕:结账时侍者问客人:“您用什么结?”“塑料。”侍者错愕之时,客人掏出一张信用卡。而英国媒 体眼中,深得英式讽刺幽默精髓的,还要算那位满脸倒霉相,一副青蛙般的嗓音,每天都在捉弄自己、揶揄别人的憨豆先生。
  美国人多年来不遗余力地证明,以憨豆为代表的英式幽默非常负面。他们以主演阿特金森为例曝料:阿特金森私底下 是个害怕镜头、了无生趣的沉闷老男人。最大的乐趣是闷头改装车和去教堂,被抑郁症困扰了10年。由此,美国人得出结论 ,英式幽默的特点是——内心阴郁的人非要假扮开心果。从心理学角度看,越是消极、压抑、自负、傲慢以及容易焦虑的人, 越喜欢使用揶揄、挖苦、人身攻击等负面幽默方式。
  对于美国人的论断,英国人才懒得管,他们认为,那是没文化、缺内涵的美国佬酸葡萄心理作祟。英国媒体说,这一 点,从1997年《憨豆先生》电影版风靡全美便能看出来。当憨豆走出BBC,冲向美国大银幕时,英国人只是在情节设计 上,让他与美国发生了稍许联系——憨豆被骗去美国冒充文物鉴赏家,搞出了一系列闹剧。“稍作安抚,美国人就乐呵呵地贡 献了2亿4千万美元票房。这样来看,这些年来他们对英国幽默指手画脚地一连串点评,也就没多少说服力了。”
  简单直接的美国喜剧
  其实,美国人只是嘴上爱给英式幽默挑刺,实际上,这些年他们相中了不少英国喜剧进行翻拍。除这次的《葬礼上的 死亡》,NBC电视台的《办公室》、HBO的《无耻之徒》,从情节到片名,几乎全从英剧中照搬。就连他们看不惯的英式 嘲讽术,也借鉴了不少。
  喜欢向英国人学习反讽自嘲的,还有曾经的两位美国总统——克林顿、小布什克林顿在离开白宫前,领衔主演了一 部很有喜感的电影短片《最后岁月》。片中,克林顿一会儿对着 “吃”进钞票不“吐”东西的自动售货机拳打脚踢;一会儿 拿着亲手做的午餐狂追希拉里;一会儿抱着一尊奥斯卡小金人对着镜子练习答谢词。
  看着前任克林顿的搞笑表演,小布什很不服气。为了证明他也是很幽默的,一次记者协会的年度晚宴上,小布什为记 者朋友播放了很多幻灯片。当那张他从白宫办公室向外眺望的照片出现时,布什在边上配音:“那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到底藏 在什么地方!”过了一会儿,又出现一张布什在家具下面找东西的照片,他的配音是:“哎,武器不在那儿!”紧接着的一张 ,是他在办公桌下乱翻,这时布什说:“说不定在这下面呢!待我掏出来。”
  两位总统自编自导的自嘲剧,在英国人眼里,倒是很符合美国人拍摄的一部喜剧片名《阿呆与阿瓜》。英国人说:看 吧,美式幽默从里到外透着粗俗,尽是些“傻里傻气的笑话”。
  不光影视作品,英国人觉得美国人把其 “速食幽默”也带入了生活。比如,各个州都有些稀奇古怪的法律条文哗众 取宠:禁止大象在大街上散步,除非它的脖子上拴着一条链子;禁止夫妇俩到商店购买大床时,两人一起躺在床上“测试床的 柔软度”;禁止人们对狗做鬼脸,否则将面临罚款、逮捕或监禁;一个已婚男人乘飞机时必须携带自己的妻子,但如果他结婚 超过12个月就不必了。
  美国人为了将幽默精神发挥到底,甚至开办了很多幽默俱乐部,如“笑不够之家”、 “无聊学会”。在那里,会员 们可以学到讲笑话的各种技巧,通过考核还可获得“幽默合格证书”。可即便这样,英国人也始终不给美式幽默一句赞美,在 他们心里,暴发户们玩的是闹剧,始终在低级趣味里打转。
  同根同源两兄弟
  如果说美国人的逗笑手段尽是些厕所笑话,那么影片《热情如火》的粉丝一定不同意。导演比利·怀德的这部巅峰之 作,曾被评为“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喜剧片”。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两个潦倒的乐手乔和杰瑞,走投无路时,易装加入 女子乐团,而杰瑞扮成的假女人,却被百万富翁奥斯古瞄上。最精彩的,要算影片末尾的对白,其实颇有些英国冷幽默的味道 。当假女人杰瑞对着“情郎”奥斯古说:“我不能生孩子。”奥斯古答道:“我们可以领养。”杰瑞无奈了:“我是个男的。 ”没想到奥斯古竟无所谓地扔出一句:“没有人是完美的。”话音刚落,影片戛然而止。
  其实,英美人本就同根同源,同属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但英国人却总说,美国文化串了秧、变了味,把“顶级智 慧”幽默,玩得“傻呵呵”。这多少要和英国二战后在国际上翻云覆雨的地位渐渐被美国取代有关。他们在政治经济上越来越 依赖美国,只好在底蕴内涵上找些平衡。批评美国人只是有钱,而他们有的是文化和智慧。
  这样来看,既是同根同源的两兄弟,英美幽默也就并非不可逾越、泾渭分明,而英美两国人也实在没必要互相讥讽。 能把人逗笑、让人开心,都该算令人尊敬的本事。毕竟,我们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笑容,是对抗人间疾苦的最大法宝。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