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外国历史 > 英国历史 > 赖建诚谈牛顿手稿研究新进展

赖建诚谈牛顿手稿研究新进展

非我族类 2017-05-05
\

牛顿
  Sarah Dry (2014): The Newton Papers: the Strange and True Odyssey of Isaac Newton’s Manuscripts是最新出版的牛顿手稿研究书籍,这也是最完整对牛顿手稿进行研究的书籍。如果要研究牛顿,这本书是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兼具趣味性与学术史性。本文就为大家详细评述一下这本书中的主要内容与论点。
  作者:赖建诚
  历年出版的牛顿传记相当多,学界对手稿早已熟知,这本新书提供哪些重要的新信息?以我对牛顿文献的粗略接触,感觉本书的部分内容是学界早已熟知,那为什么还值得出版?过去学者对手稿的知识内容较有兴趣,对手稿的流传过程较少着墨,因为这是次要的稗官野史。作者不避繁琐,亲自调查目前手稿状况,访问存活的当事人、家族后代、重要的研究学者,整理出许多前所未知的事,试举两例。
  第一,第13章引述1940年9月爱因斯坦的信函,显现他对手稿内宗教见解的意见。第二,第9章析述Grace and Roger Babson夫妇的手稿收藏,他们甚至把牛顿住宅的客厅买下,拆解后运到美国麻州的Wellesley复原(这是1935年夫人Grace的大手笔),还附上Roger在这个复原客厅与牛顿画像合照的得意相片。
  除了挖掘这些前所未知的儒林外史,加上作者对手稿的最近知识,提供最新的相关文献,详述牛顿逝后至今的错综复杂过程,写出一本完整的手稿奇异之旅。我觉得故事完整、结构清晰,是相当有吸引力的牛顿外传。从研究者的角度,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各章的资料来源,有许多我不知的一手与二手文献。
  作者从哈佛大学与剑桥大学毕业,这个背景很有助于解说牛顿时期的剑桥学制,以及日后整理手稿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剑桥大学内部的人脉、行政程序、人事纠葛,都有很内行的析述。作者深入追究,触角广泛,线索充足,对官方记录、私人著作与信函都充分掌握。加上她丈夫是研究牛顿宗教观的重要学者,又是Newton Project网站的主要负责人,她确实是写这本书最适当的人选。
  全书正文加书目注释共228页,有前言、14章正文、后语。前言只有2页,用1936年7月13日凯恩斯参加苏富比手稿拍卖的事来破题,说明这三百多包、合计约五百万字的手稿,当时整批购买的喊价只有9093英镑,约当今币值33万镑。现今的行情是,单张手稿就可卖到13万镑,或许是增值最多倍的名人手稿。
  第1章5页,解说牛顿85岁(1642-1727)去世前,对丰厚的遗产已分配好要给众亲戚,没想到之后还是引发争产风波。他终身未娶(曾向教士告白仍是处子),无子嗣也无遗嘱。逝前的主要病症是膀胱结石,虽然早已安排后事,但老病的折磨让他走得不很平静。虽然无正式遗嘱,但财产清单相当可观,5英寸宽的纸写了17英尺长:价值270镑(今日值2.3万镑)的藏书、手稿价值约250镑(今日2.1万镑)、公债与股票约3万镑(今日250万镑)。重点是这些手稿内容杂乱,又有异端的宗教见解,不宜卖给出版商。除了能出售或出版的,其余一直找不到买主,只能整批收藏当传家宝。
  第2章12页,解说继承这批遗稿的亲人,如何约定管理权与使用权。手稿难整理的主因,除了内容敏感(宗教观),是牛顿的书写习惯不好,所用的纸张大小规格不一,正反面都写。他非常省纸,都是左上角写到右下角,又有大幅删增。最能看懂这批手稿的人,是牛顿当铸币厂时的得力助手John Conduitt。此人对牛顿的生活十分了解,又娶了牛顿的侄女,接牛顿的遗缺当铸币厂长。这么深的公私交谊,加上内心的景仰,Conduitt希望运用这批手稿写一本传记。他花了许多时间和牛顿谈童年与成长过程,但这些手稿实在太凌乱,加上不为人知的内情,这本应该是最可靠的传记竟然半途而废。幸运的是这本传记的手稿,1936年连同牛顿手稿一起拍卖,被凯恩斯买下后转捐剑桥大学。本章在页17与注释10-24,大幅引用未完成的传记,记载许多对牛顿的亲身见闻。
  第3章10页,杂谈牛顿的宗教观。牛顿因科学上的成就,被后人过度神圣化与理性化。其实他的人生充满矛盾,有许多不理性的行为,对当时的宗教有激进的批判。继承者知道这些“内心话”争议性高,甚至还不让后世的学者参阅。在1936年拍卖之前,拥有手稿的家族后代,只准许过非常少数人用这批稿件,目的在维护牛顿的形象。有不少人探讨牛顿的宗教观,目前最集大成的,正是本书作者的丈夫 Robert Iliffe(见前述)。这章的内容,可说是牛顿宗教观的外围性概述,缺点是只从二手文献综述,没运用到手稿的内容,但这是她丈夫的专长,所以只用10页大略提过。
  第4章12页谈牛顿精神崩溃发疯的事,第5章14页谈牛顿性格中的卑鄙面(meanness)。这两个题材有三个共同点:(1)与手稿的故事不相干。(2)未用到手稿的内容,来驳斥各种传记的不同说法。(3)只根据二手文献综述这两个题材。我认为删去这两章,完全不损本书主体。
  第6章也同样次要,这是全书第二长的一章(21页,最长的是第13章23页,说明牛顿研究如何成为一项“产业”)。删去也无妨,因为内容杂述古书与手稿市场的沿革,主轴与副轴不明,议题不明确,结论不具体,有好几页的内容与牛顿毫不相干。同样的缺点:综述二手文献为主,未用到手稿的内容。
  第7章21页也有好几页与牛顿不相干,但大体而言相当有趣,解说手稿的科学部分(数学、光学、物理),如何在1872-88年间从家族手中转到剑桥大学,以及为何需要16年才完成编目。数学的部分要在许多年之后,才遇到Derek Thomas Whiteside(1932-2008)投入23年的耐心编辑,1981年完成八大册《牛顿数学手稿》。
  第8章11页谈非科学手稿的命运。这批杂乱的五百万字文件,1887年时粗略分成八项:数学、炼金术(今日的化学)、史学、各种历史题材、神学、通讯函件、书籍、退还家族继承人的各式文件。本章解说牛顿的强迫书写症,每个主题都改写五六次以上才满意,所以手稿内有许多重复之处。这也解释了为何剑桥大学只保留与科学相关的部分,其余退还家族,成为1936年拍卖的主体。此章也谈到手稿对的科学意义,以及科学史上的重要性,都是很好的内容。
  第9章19页,解说为什么拥有手稿的家族,到了第九代Gerard Wallop时,把60年间无人闻问的手稿,在1936年拿到拍卖市场拍卖。主因是家族内部,对这些悠久但又无明确价值的手稿意见不一,加上他的财务与婚姻出现危机。中国人说藏书最怕兵刀水火与子孙不肖,牛顿手稿没有兵刀水火的问题。1930年代的英国,正值世界经济大萧条,1931年脱离金本位。这个史料丰富的国家,认为牛顿的杂乱手稿已无多大科学价值,只以一万镑不到的贱价拍卖。幸好有凯恩斯这些识货的人买下,转赠大学或档案馆。这批手稿有部分流落海外,本章精彩描述这批档案的美国之旅,以及如何被奉为珍宝的神奇之旅。
  第10章11页,细说1936年7月的拍卖会场上,有哪些藏书家、代理商、金主跨海标购。作者解说当时手稿与善本书的市场运作内幕,内容有趣,但只在最后一段才提及牛顿手稿,其余都是外围的背景。第11章19页,详述苏富比拍卖牛顿手稿的详细内容,有几张图片显示旧书商的身影与现场实况,值得细读。
  第12章15页,析述这批手稿的另一项重要意义:牛顿科学分析背后的宗教观与世界观(页167-73)。这批原本被视为无用的手稿,如何被犹太语言学者与宗教学者Abraham Yahuda标购。更重要的是,Yahuda视这批表达宗教见解的手稿为珍宝,大叹前人有眼无珠。本章的重点在介绍Yahuda的学术背景,他的国际学术交往圈,以及如何与爱因斯坦多次谈论这批手稿。从爱因斯坦的意见(页172)看来,他对牛顿的宗教观好像也相当理解。另一个主题,是这批宗教手稿经历过复杂的过程,1966年才由美国Connecticut州的高等法院,判决应捐给以色列的Jewish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y,现今转由以色列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Israel)收藏。
  第13章23页,综述20世纪各国对牛顿与手稿的研究盛况,作者以“牛顿产业”形容对牛顿的研究风气与潮流。主要的改变是因为1920年代科学史兴起,牛顿当然是科学史上的关键人物。本章访谈几位重要科学史学者,以物理学和数学为主,旁及手稿内所显现的牛顿个性与内心世界(页87-88、94、104-108)。
  第14章5页与末章结语7页,倡议把散布各地的手稿汇聚,透过网络平台建立牛顿所有著作的数据库。作者详述各国的牛顿手稿状况与网络版的进度,属于现状报导。
  整体说来,我感觉第4章(精神崩溃)、第5章(个性的黑暗面)、第6章(谈古籍与手稿市场)较次要,与手稿的关系间接。这些事学界早已熟知,删去应无妨主轴。但考虑许多读者初次接触牛顿文献,就不该过度挑剔这3章。这本书丰富有趣好看,没想到手稿的命运竟然这么复杂奇妙。
关键词: 牛顿 牛顿手稿

日期选择